《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022-11-19 08:23:5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大自然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理请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两遍,以小组为单位复述1—3段,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和结构,探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弄清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四)师生总结《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2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背景: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大胆的推行了三四五高效课堂模式,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种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课题: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及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并且学会多角度读,要有一定速度;注重观察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幻灯篇布谷鸟的画面及声音展示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特殊的语言,听布谷鸟叫了,仿佛在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1、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等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3、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初读课文,把握字音、字形,并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雪载途簌簌 候鸟孕育 连

翘.....纬度 萌发草长莺飞 ...

xiāo声匿迹shuāi草连天piān然、学生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朗读课文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用简短的词句概括四季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

明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整体把握:全班同学一起找一下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同学回答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

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

2.请指出选文第1段的三个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3.选文中“甲型h1n1

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

课堂小结:找几个同学总结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或者在哪些方面你收获比较大。

必做题:

以你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或一本课外读物为说明对象写一篇小的说明文。

要求:简要写出基本内容和特点。

顺序合理,语句通顺,300字左右。

按照预习导案预习下一课。

选做题:

收集几则农谚写在摘抄本上。

教学反思:本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了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能力。再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问题设计的恰到好处,把大而

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由易到难的小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谁来读一读?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

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做手势表扬学生)师:语言有各种各样,你们刚才说的都是有声的语言。老师刚才做了一个动作,谁

发现了?这是什么意思?对了,老师刚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一、导课

同学们,最近几天气温下降,天气寒冷,连我们的心情也随之降到了冰点。现在呢,咱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画,改善一下我们的心情,好不好?请看大屏幕,春草绵绵、夏荷秀美、秋枫如丹、冬雪飘零,对于四季的交替,大自然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科普短文《大自然的语言》,静心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作者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吧!(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学习目标

1、学习要有的放矢,一起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辨析说明方法,学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3、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2、大家齐读,将本节课的任务了然于心。

3、带着学习任务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四、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同学们先来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来读,纠正并点评后,全体学生齐读每个两遍。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进入文本的学习,首先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掌握它们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德育目标 :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

1.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刘建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执教:马能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5、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6、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 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

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

决定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

有它自己的语言吗?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自然科学、地理学等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主备人:范文英审核人:

导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重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重点)二

导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导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涵泳品味法。

4.延伸拓展法。

导具准备:投影仪

导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约2分钟)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它的专业名字叫什么?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文题和作者)

2、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物候的科普文章,请大家看学习目标。

二:出示目标一:通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自学指导一: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和中心句;划分段

未完,继续阅读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