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学效果的非智力因素
第1篇:影响教学效果的非智力因素
课间、饭空,两位或几位同级部的老师一碰面,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学生的学习:你班学生语文基础打的好,最终考试成绩一定最好;我班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语文了,开学三个多月了,好的学习习惯一点儿也没养成,数学成绩没一点进步……
我认为,老师们的观点都有点儿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教师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需要必要的智力因素作为基础以外,还直接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老师们要从自身上寻找的主观原因。
影响教学效果的非智力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态度因素。
教师如果能够以认真、严谨、勤恳的态度精心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学生一定会受老师的感染,渐渐的树立起刻苦的、严肃的、勤奋的学风。教师的治学态度有时会超越时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一生,并且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第二是人际因素。
师生关系的实际状况会影响教学功能实现的程度。我们听课时常常看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搞得好,学生便爱听他的课,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反之,教师与学生关系冷漠,上课常常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尽管他讲的课很好,但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可能也很小。古代教育家荀子的“亲其师,信其道”,也证明这一点。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是教学效果明显。
第三是个性因素。
教师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不同的风格。在语言上,有的简明,有的生动,有的精辟,有的委婉;在方法上,有的大刀阔斧,有的曲径通幽,有的严谨有序,有的活泼舒展。听这些老师上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知识的熏陶,感情的激励,自然也就有了上乘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缄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第四是情绪因素。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情绪活动与认识活动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平静愉快的心境有利于充分发掘感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切忌在课堂上愁眉苦脸、发泄怒火。同时,要用自己深厚的感情,适度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
第五是仪表因素。
仪表是师生相互了解中最直观最明显的感性认识来源。一个气质高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上讲台,会给学生以舒心悦目的感受,而一个神志萎靡、不修边幅的教师讲起课来,则会给人留下意志颓废的印象,甚至往往催人欲睡。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成绩,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做到:端正态度,认真备课,精心教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倍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自己的、让学生认可的教学风格;每天都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价值,努力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管理研究方法论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书
学 院: 题 目: 研究对象: 组 别: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指导教师:
二O一二 年 十 月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
一.内容摘要
教学效果是学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是同教与学环节密切相关,教与学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假设
假设教师授课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变量定义
1.自变量: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的讲课水平是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课件、语言、教学风格等传授知识并被学生认可接受的能力。也跟老师的责任心有关,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介变量:学生学习兴趣
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变量:教学效果
驾驭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教学效果综合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课堂的 4.控制变量: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
教学设备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班级规模指的是上课的人数;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安排,性别安插等情况;上课时间是上课的具体时间段及持续时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5.调节变量: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及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些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并且内容丰富的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变量间的关系
在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水平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随之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影响,一般丰富的课程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 变量模型化
教师授课水平(IV)→ 学生学习兴趣(MV)→ 教学效果(DV)
↑ ↑ 课程内容(EMV)教学设备(CV)班级规模、座位安排 上课时间等
六.总结
授课水平较高的老师;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较高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更好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影响初中生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
(刘艳江苏省泰州市孔桥中学225321)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学习成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也取决于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这两者对于优秀成绩的获取都是不可缺少的。案例中这位学生智力并没有问题,导致他成绩退步的原因应该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参与并影响学习活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通过对心理过程产生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
第4篇: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共8篇)由网友 “渐入佳境”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对非智力因素,我们已经对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却少有人涉及。这里笔者愿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想呈现在专家、学者面前,请予批评指正。
一、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早已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即: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与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的作用。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它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注意、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我们一般把前者的构成因素称为智力因素,把后者的构成因素称为非智力
第5篇:浅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浅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作者:孔德林
【内容提要】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包括教师有效活动和学生有效活动。教师的有效活动受语言风格、调控课堂的能力(课堂小结、组织学生活动、掌握课堂节奏)、精神状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有效活动受专注、质疑、讨论、心态、课前准备、对学科和老师的好恶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的默契、互动、情感交流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学技巧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外部条件。只有内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形成高效课堂。【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活动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因此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有效活动和学生的有效活动。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哪些活动才是有效的? 一.教师有效活动:
首先是教师的气质和风格,也就是个人魅力。
1.语言表达精练清晰和风趣幽默。语言精练既可以节约课堂用时,又可以将规律和原理简介表达出来,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精练的语言是思维条理清晰的表现。精炼的语言要做到要简短直接,避免重复啰嗦、少用较长的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