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2023-08-24 07:13:1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幼儿年龄虽小,但已体验过各种情感、产生各种感觉。艺术品又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选择欣赏大师名画,可以加深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审美和情感的陶冶。在幼儿园开展欣赏外国名画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活动对象:大班幼儿

创新点:《格尔尼卡》给人的感受

目标: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体验作品表表达的害怕、愤怒情感。

准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多媒体

过程:

1、教师演示《格尔尼卡》。

“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觉?”幼儿纷纷回答:很特别、很害怕、不好看、很奇怪、不美、人没有身体、没有脚、颜色不鲜艳、只有白色和黑色、马叫起来、人、太阳、杯子、牛在跳舞、好象有人要去帮助别人、有断手、断脚、很恐怖、上面有亮的灯、有个人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手伸向天空……

2、教师:你什么时候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幼儿:害怕的时候、有人要打我、咬我、抓我、难受的时候、东西不见了、受伤的时候、有怪兽要吃我、有鬼要抓我。

3、教师给幼儿讲解画家及画中典型局部所象征的意义。

4、教师:在这幅画中,除了马叫声,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幼儿:人在大叫“救命”、“救命”、马蹄声、风至呼呼刮、雨哗哗下、枪声、炮声、飞机扔下炸弹的声音“轰轰”、小孩的哭声、人“哎哟”叫、妈妈的哭声、妈妈在叫孩子的名字、火呼呼烧房子、房子倒下来的声音、鸡、鸭的叫声、人们跑的声音。

5、教师:给这幅画取名字吗。

幼儿:《可怕的世界》、《打仗》、《生气》、《奇怪的画》、《危险的地方》、《痛苦的人》、《害怕》、《痛苦的马》、《黑色和白色》、《黑暗的画》

评议:

当画面呈现给幼儿时,出乎教师的意料,幼儿很快抓住了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后面的环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这幅画似乎象电影片断一样展现在幼儿眼前,使他们的感受力充分调动起来,这是幼儿深切感受、积极探索和大胆想像的结果。在《纲要》中,谈到“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欣赏名画、名曲的活动应大量开展起来,说不定幼儿会成为成人与大师之间情感沟通的桥。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第2篇: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教案

课时:1课时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既是这幅画的名字,也是也是一个小镇的名字,大家可以先想像一下这幅画大概会是什么样子。(出示格尔尼卡图片)(出示多媒体,毕加索自画像及简介)大家初观这幅画有什么感受?(恐怖、压抑、凌乱、看不懂)大多数同学说看不懂,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幅画,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来欣赏。

二、讲授新课:

(一)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幅画的作者: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1999年毕加索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二)、历史背景:1937年4月26 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三)、内容分析:

出示《格尔尼卡》,同学们找出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内涵:

1、牛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内心的痛苦。

4、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战士右手握着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

四、合作探究:

画家是怎样去表现这幅画的?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画? ——破碎、夸张、变形。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黑白灰为主色调。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五、小结:

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同学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六、欣赏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一生的美术创作极其丰富,早期以写实为主,以后逐渐转向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在现代西方美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研究者把他的创作画法和风格大致分为: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 抽象主义时期

七、自由作业:

借鉴学习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中的变形、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选择一日常生活形象进行艺术创作加工。

要求:充分联想概括,可设计成卡通创意形象或其他形式。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篇: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鄢家初中

罗心验

本课内容为介绍西班牙现代绘画大师毕家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的一个专题,属于欣赏。评述范畴。

针对此教程,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了三个流程:

一、是《格尔尼卡》的欣赏: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作品赏析;

4、创作手法。

二、是和作者毕加索同时期画家的作品欣赏:

马蒂斯《红色的和谐》、米罗的《自画像》、勃拉克《弹吉它的女人》、达利《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30》、蒙特里安的《红黄蓝构成》、克利的《死与火》。

三、是毕加索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欣赏:

《丑角家族》(1905年)、《亚威农少女》(1907年)、《工厂》(1909年)、《山丘上的房子》(1909年)、《吉他与啤酒瓶》(1913年)、《三乐师》(1921年)、《坐着的浴者》(1930年)、《玛丽。泰瑞斯。瓦特的肖像》(1937年)、《斜倚着阅读的女人》(1937年)、《朵拉。玛尔的肖像》(1937年)、《哭泣的女人》(1937年)、《朝鲜大屠杀》(1951年)。

安排《格尔尼卡》之外的其它作品的欣赏,目的是进一步深刻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格尔尼卡观后感

看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说实话是真心的看不懂,画面上左边我看到了公牛,妇女怀里抱着婴儿,在往右边来点底下躺着像是白骨的人,手里拿着类似于匕首的东西,还看见了一个马,往右边一点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脸和男性的脸最右面看见了一个人双手举起来,头也抬的很高,长着大嘴,我看不出作者究竟想要表现的是什么?但是看以我这个外行看来这幅画给我的感觉就是纠结,整幅画除了公牛外都是很纠结的表情,看起来很悲惨,好像正在经历生死的折磨一样,公牛看起来很凶猛,高傲的甩着尾巴,而且整个牛的颜色不一样,只

有头部和尾部是白色的,其余都是黑色的,是很凶残的象征,作者可能用公牛来比喻当时凶残悲惨的社会现状,紧接着妇女怀里的婴儿,看婴儿头都耷拉下来了,肯定不是睡觉,应该是死了,而死因可能是社会的黑暗和悲惨的结果,而妇女哭的死去活来,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或者

是残暴,仔细看躺在地下的白骨的头部好像掉下来,是死去了,死相很难看长着大嘴,不用想刚刚肯定经历的很残酷的搏斗,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死去了,因为这会真的残暴,很残忍。看见那个马,跟人一样

未完,继续阅读 >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