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_狼和鹿的故事1
鹿和狼的故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狼和鹿的故事1”。
14鹿和狼的故事
一.教材解析
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狼鹿共处,自然统一。第二部分(2、3),写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方面展开描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狼,枪声响了25年,杀掉狼6000多只。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造成严重饥荒,疾病流行,结局悲惨,后果始料不及。第三部分(4),写狼鹿易位,深刻教训。从分析可知:作者是按照“平衡-失衡-启发”的思路来谋篇的,深刻的道理予以鲜明的故事之中。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由事及理,对比分明。狼和鹿本来共处于凯巴伯森林之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自然统一,但人为地杀狼,鹿群失控,导致灾难降临,这就由事及理,说明了必须保持自然平衡的道理。对比体现在:一是森林状态前后的对比。以前是“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后来是“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前后对比,指示着生态失衡带来的恶果。二是鹿群前后对比。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的悲剧。三是狼鹿易位的对比。人们心目中对二者认识的易位,昭示着一个道理:必须保持生态的平衡,否则恶果自食。
二.背景资料:
本文作者胡勘平,胡勘平拯救过藏羚羊,写过《鹿和狼的故事》。今做完议会,前往新疆和甘肃。他是中国自然林业会议人员,是中国林业编辑会员,登录绿色时报。作为自然之友的出版物,由胡勘平主持编写的《地球家园》(1997),至今仍被读书界认为是中国儿童环保读物中最好的一本。
胡勘平在被誉为“绿色诺贝尔奖”的戈德曼环境奖评奖委员会中,于2006年4月24日晚在美国旧金山市向今年荣获该奖项的6位生态保护人士颁奖.在保护中国云南生态环境和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流域”主任于晓刚先生成为本年度该奖在亚洲的唯一得主。它的主要内容是:在美国一个森林里有四千只鹿出没,凶恶的狼是鹿的天敌,美国总统下令猎人消灭狼群。很快鹿增多了,达到了十万只。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绿色植物一天天减少,饥饿造成鹿大量死亡,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死亡
三.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学生生态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学生生态意识。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引发共鸣
今天我们学习《鹿和狼的故事》?(点击课件)齐读课题猜一猜,课文讲的是什么呢?(点击课件)说说你心目中狼和鹿是怎么样的动物?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讲故事还是讲道理? 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道理。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课文到底是讲一个什么道理呢?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我们来读最后一自然段。(点击课件)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说说理解。
(点击课件)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这种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遵守客观规律。
(点击课件)出示前后森林对比图片,原先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这就是没有遵守客观规律造成的严重后果。
(四)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点击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在凯巴伯森林里鹿和狼发生了什么故事?
默读1——6自然段,想想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2认读生字词语
3逐题交流思考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课件)出现内容 4.积累名言:
我们古人真聪明,这样的道理他们早就明白了。
(点击课件)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5.(点击课件)面对这样的严峻的现实,怎么办?大家有何高见?
我们都主张放狼,那么我们把自己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吧。为了做到有理有据,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场灾难出现后,美国政府为挽救错误决策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想不到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这个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当年从加拿大运来的第一批野狼放入森林,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狼吃鹿,一是可以控制数量,二是可以减少疾病。我想还有一条理由,鹿为了不被吃掉,就会拼命地奔跑,这样鹿就会更加强壮。
8.小结:大家再来看黑板,最初消灭狼是为了什么?(生:保护鹿)(板书:保护)结果呢?(生:森林被破坏了,鹿也死了)(板书:害森林、害鹿)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教训,一定要遵守客观规律。(点击课件)
(四)根据事例,分析原理
1.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生态链关系密切: 狼吃鹿而又控制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鹿一旦超过森林的承受极限,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三者是稳定的生态关系。
2.课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尊重生态关系,还带给我们根据事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表达方法,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结构。(板书:事例—分析—结论)3.想一想,你还读到过这样的文章吗?《蛇与庄稼》(点击课件)阅读拓展《蛇与庄稼》
(五)作业设计:
(点击课件)课文内容,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狼吃鹿看起来残忍,()它能维护鹿群的种群稳定。
2.()鹿的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3.森林中()需要鹿,()需要狼。
六、板书设计 :
14鹿和狼的故事
保护鹿
猎杀狼
事例
害森林
害鹿
分析
遵守客观规律
结论
七、课后链接:
《森林里的故事》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想把森林管理好。一天,他亲自到森林里去看了看,觉得森林真乱,除了那些高大的树木以外,树下到处是短树丛、杂草,还堆满了枯枝烂叶。他感到实在不顺眼,想改变这种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护林工人只好照着命令去做,把那些矮树统统砍光,杂草除尽,连同地上的枯枝烂叶统统烧掉。森林面貌顿时改观了,林间又宽敞又整洁,连一根野草也没有。林务官看了,心里乐滋滋的。然而,森林却就此遭了殃。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破扫把,有一些树木枝叶发黄枯死了。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儿?原来,是异想天开的林务官的瞎指挥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挽救了澳大利亚的蝴蝶》
在澳大利亚布尔纳格城的广场上,有一座奇怪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塑有一条大毛虫。人们为什么要为毛虫建立纪念碑呢?这里面有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
澳大利亚孤悬于太平洋西南部,因而大陆上的生物品种非常原始、稀缺。于是,人们不断从其他大陆引进一些新的生物,如小麦、牛、羊等,使得澳大利亚境内的物种不断繁多起来。
19世纪初,有人从阿根廷带来了仙人掌。由于它开的花很美丽,又浑身都是刺,人们就把它栽在住宅、牧场和田园的周围,既可欣赏,又可作围墙。但是,人们万万没有料到,仙人掌对那里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应,又无天然敌害,于是迅速发展,不断侵占草场和农田。人们用拖拉机将它连根翻起,但它还是不断生长蔓延„„真可谓是铲不尽、挖不绝。美丽的“围墙”一下子变成了人们的祸害。
就在一片恐慌之际,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阿根廷,为什么阿根廷的仙人掌没有泛滥成灾? 生物学家苦苦寻找,终于发现,原来那里有专门吃仙人掌的加布克拉斯毛虫。于是人们从南美洲引入了这种毛虫。毛虫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帮助人们把仙人掌控制住了。人们为了感谢毛虫,就特地建立了这座毛虫纪念碑。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
2、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概括每段的段意。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三、检查自学情况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给课文分段。(按叙事说理的方法......
《鹿和狼的故事》资料內容中心:本文讲了罗斯福总统为保护鹿群而猎杀大量的狼,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而带来森林的巨大灾难。结果鹿不但没受到保护,反而数量锐减。说明了地......
鹿和狼的故事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经过。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
教学目标:1、认读“狩、宠、厄、悖“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3、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