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_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思考
姓名:梁昌瑞
学号: 200441304254 指导老师:殷世东
【摘要】农村儿童是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背景之中的群体,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文化设施基础差,农村儿童启蒙教育的机会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目前,农村也开展了学前教育,但是由于农村学前教育条件不成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同样也遇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了避免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不适应,确保安稳过度这一时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减少不适应现象,降低儿童的入学难度,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关键词】农村幼小衔接,断层,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无论是从教学设施,还是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处于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状态,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又由于幼儿教育还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农村的幼儿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幼儿是指从3岁到6、7岁的儿童,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叫学前期。幼儿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同时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他们还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因此他们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学习以游戏学习方式为主,教学主要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对于搞好幼儿期儿童的教育,为他们进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
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必须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近年来农村幼儿园像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入园儿童数不断增加,很受社会欢迎。但是,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观念滞后造成的,认为孩子没有必要上幼儿园,孩子太小学不到什么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一所正规幼儿园,幼儿教师队伍更是严重缺乏,教师素质更是堪忧;教学设施严重缺乏,缺乏搞好幼儿教育的配套设施。根据对家乡所在镇的幼儿园情况调查总结显示:全镇幼儿园仅两所,一所附属与中心小学,一所属私人办学。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主要是校内老教师执教,前几年学的内容基本与小学一、二年级相仿,近几年由于教育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所以现在教学任务主要是带孩子们游戏,教学没有计划性,私人办学,园内设施较简单,也就滑滑梯、堆积木等一些简单的配套玩具存在安全问题;教师素质更是堪忧,没有一个合格教师,多半是自家人或者聘请几个初中或高中失学在家的学生来授课。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与培养,幼教无序,缺乏规范性。教学中基本都是按小学方式要求作业、考试。正是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部分作业小学化;游戏形式单一,时间短;幼儿上课时间偏长,对5—6岁的幼儿来说是很疲劳的,有害幼儿的成长发育。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儿童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是每个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孩子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去适应这种转变。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入小学的关键准备阶段,搞好幼儿教育将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抓好适合农村地区特点与实际的学前教育,抓好学前班幼儿的素质教育与提高,使之做好上小学的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据调查,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学生,其中80%左右生活在农村,上学之前他们能否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如何做好农村幼小衔接工作,将日益成为教师、家长关注的问题。
二、农村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小学教育是幼教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幼教和小学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关系处理的如何,关系到能否实现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农村幼小衔接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一)衔接流于表面,缺乏沟通[2]。在农村不少地区,一些幼儿园也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方式上课,或偶尔做一些小学参观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虽然幼小衔接在思想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工作中却是你搞你的准备,我搞我的衔接,幼小之间缺少交流,缺少沟通。幼儿园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忽视幼儿自身的特点,不少农村幼师,不懂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不懂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幼儿教育只是简单机械的“放羊式”和“看鸭式”,毫无科学性和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一些幼师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同起来,将一年级知识硬性灌输,计算、默字、背诗,过分强调智力的开发,根本不注意服从自然的法则,弄得儿童厌恶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同时小学也没充分主动地与幼儿园接触,小学教师也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过于注重学科教学,缺乏创设一整套适合初入学儿童的教具教学,是初入学儿童在规范、繁重的学习环境压力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幼小双方不断交流,不断沟通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忽视校园环境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小学的前半年才着手做幼小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当培养的他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但这些准备工作幼儿园都是在快结束幼儿教育阶段才着手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幼儿园与小学多是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午睡、游戏时间的增减)上下功夫,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合作,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和在商量的氛围中长大的儿童猛然听到小学教师的指令、批评就易接受不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教材设置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教材编制方面望往往忽略“幼”“小”两者的衔接设置,幼儿教学用书多是一些游戏、儿歌课程,而一进入小学则是规范的知识教育,缺乏趣味,使得幼小衔接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设置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同时教材设置也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教学方面缺乏运用价值。
长期以来,“幼”“小”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明显的“脱节”现象。大量的儿童在缺乏自然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身心准备或过渡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到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的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上的“脱节”现象,要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实行一系列的措施,使孩子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后进入小学能迅速、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确保他们的身心都能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
(四)重知识、轻能力,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幼小衔接工作中只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道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和承受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发育,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衔接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不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需花大力气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同时教师评价观念陈旧片面注重成绩评定,忽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挫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小学经常听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如何能干,可到了小学却经常听到老师的批评等。其实,这与幼儿园的提前教育和教师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
(五)片面强调学校作用,忽视家庭及社会的衔接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严重。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有效的家庭监护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监管,家长片面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入学校就是接受教育了,尤其随着农村幼儿园的大量出现,父母早早的就把儿童送入幼儿园,这样他们就能早早地外出务工,这必然造成父母在儿童身边呵护他们健康成长的时间更少,同时监护人一般都只关注儿童的吃穿和纪律遵守等方面,忽视对儿童的学习及身心全面发展,这主要与监护人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有关。农村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明显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由的隔代教育现象,同时由于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儿童进行教育,他们把教育儿童的重任全部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这种忽视家庭协调的片面教育必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
同时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等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正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重任全部落在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方面,更无从谈起从家长和社会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成为学校单方面的事。
三、做好农村幼小衔接对策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时候,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特点不同,要求不一,决定着孩子进入小学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如小学以课堂教育为主,与幼儿园相比有更多的、明确的规范要求,小学要求孩子自制、自理的能力越来越高等等。有的孩子自制、自理能力强,适应学校生活就会快些,相反就会造成适应困难。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不利,势必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严重时还会产生厌学问题。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又要谨慎对待和处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合作
幼儿园与小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相互沟通、借鉴,促进幼小衔接顺利、有序的开展,使幼儿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一天活动,如让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后,及时组织小学生与幼儿座谈、给予幼儿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积极回答小朋友的诸多疑问。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例如允许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节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配合多种的课间、课外活动;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低新生的压力,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地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例如小学教师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关爱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尽可能地与每位学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和力,在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上切忌简单急躁,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对孩子多些理解与宽容,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幼儿团队归属感,小学必须抓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
(二)完善农村幼儿教学设施,创设合宜的校园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学校的房屋建设,完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用具,如为幼儿园配备滑滑梯、智力积木等娱乐教学用具;尽快编写发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幼儿教材、教学大纲和参考资料;及时培训农村幼儿教师,关注幼儿教师生活,保证他们安心教[3]学等等。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教师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画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图片,时刻让幼儿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把拼音卡片贴到显眼的地方,让幼儿时刻不忘学习的内容;找来一年级学生自己画的画,张贴在学习园地里;用他们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一开始就有参与感;还可设立生物角,摆上几盆花呀、草呀,设立图书角,放上有趣的连环画。这样幼儿一跨进教室,感到既陌生又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
幼小衔接工作还需改进方法和内容,解决儿童主体适应性问题,改变儿童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中出现的困难,抓住课程改革和方法改变这个关键,加强对儿童开展的专项训练,优化课堂教学,转变评价模式,真正为儿童营造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环境,帮助儿童走好入学第一步。
(三)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关注儿童的兴趣 重新制订适合幼小衔接的新的课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改变过去小学内容“难、繁、偏、重”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4]。继续结合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社会实际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及农村生活环境相关的综合课程。
(四)创建新型的教师观,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扮演好儿童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的角色[5]。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反思,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创设轻松的、易于儿童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出合乎初入学儿童年龄特点的课内外活动,评价方式做到多样化,在关注结果的同更应该重视幼儿在接受小学学习中的发展变化,要注重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激发初入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乐于学习的态度,多用鼓励性的口头评价,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儿童,让初入小学的儿童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进步的快乐。同时规范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师资建设,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方式选拔任用幼师,一方面可聘用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选派合适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良好的专业师资水平,将幼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考核,使农村幼儿教师适应现代化幼儿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小教育合理衔接。同时对于那些父母在外的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儿童的依恋需要,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师爱,利用期待效应,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交融,儿童才能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理反应,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学生对集体产生依恋,抓住教育的契机。
(五)变革学生观,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初入学儿童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等能力[6]。幼儿初进小学阶段困难会时常出现,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有意识地经常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及家长要提高初入学儿童接受挫折的能力、任务意识能力、规则意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学习方面的准备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会孩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系列过程要注重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六)要与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做好入学第一步。
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对他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着重说明:“上了小学以后,你比以前更进步、更懂事了,爸爸妈妈为你高兴!”让其感觉到上小学对自己的好处,从而消除对学校和老师的畏惧和抵触;在学习上对孩子报以恰当的期望,允许孩子有失误,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哪怕只提高1分,也给予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强化孩子的自信及对学习的兴趣;家长要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对孩子给予及时而适度的安慰与强有力的支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及情绪,对老师陈述的孩子在校犯的问题、错误要及时、诚恳、配合,切不可回家随意打骂孩子,那样,孩子会将自己受到的皮肉之苦及压抑的愤怒转嫁到学校或老师一方,这是很糟糕的事;如果家长对老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意,要私下与老师交换意见,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理论,那样,孩子会因为有家长撑腰而不再接受老师的批评,这样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也要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要求的约束,例如:人在街上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叔叔要管;在家里犯了错误,爸爸要批评;在学校违反了课题纪律,老师当然也要批评,从而让孩子对老师的批评能有正确的态度,避免抵触的情绪。
针对当前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现状,外出家长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商讨教育策略,以弥补父母缺位的不足;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平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社会也要广泛参与,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和监护站等村教育机构,政府要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帮助学校开办寄宿制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减少儿童受教育的断层。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小学、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视小学、家庭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共同搞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只是两个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过渡,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开放的课程理念来审视幼小衔接,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既体现其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其良好的过渡性、连贯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J]辽宁教育,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2001年6月7号发布
[5]吴立保、汪明、杨虎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Problems and Discuion on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
Name:Liang Changrui
StudentNumber:200441304254 Advisor:Yin Shidong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is a group wh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that has particular background.It’s known that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peasant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foundation facility of culture is poor.Aas aresult,the chance for the rural childen to hav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s sli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ual economy and more input into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pre-school education is put into practise at present.However,the condition of 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 is immature snd it rusults in a series of problems,especially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gergard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In oder to avoid that the kindergarden students can’t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new surrounding when they enter the prelimilary school and make sure they have steady preriod of transition,the task of the linkage must be caried out ercellently.Co as to induce the accustomed phenomenons and ease the difficulties of entrance to the prelimilary school for the children,above all to lal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hilden’s stuadly and life and promote then to grow-up healthily.Key words: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gder gard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fault;new students of prelimilary school;adaptation.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我国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广泛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直接影响到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国幼儿园跟我国小学的研究设计对幼儿产生了......
文档仅供参考问题与对策:幼小衔接中幼儿心理调整幼儿园和小学从教育体制上虽同属基础教育,但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幼儿......
幼小衔接问题反馈2014年10月10日,听了第二民族幼儿园梁彦宏老师幼小衔接课《认识球体》。一、本活动亮点: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梁老师......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幼儿......
幼小衔接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而幼小衔接早己引起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研究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