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_万历野获编卷十五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万历十五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万历野获编卷十五”。

《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黄仁宇先生是湖南长沙人,曾经学过工科,当过兵,后来又在美国攻读历史。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在自序中提到他与明史的结缘是因为博士论文做的是明代的漕运。为了写书,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读完了《明实录》133册。一本不厚的书竟用了7年的时间!而正因为他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才有可能写出如此有影响力的巨著。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本书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一些人和事,并在过去和将来两个时间维度展开诉述。本书围绕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讨论了明代的政治发展、君臣关系、文臣集团、社会文化等内容。

活着的祖宗。

万历皇帝既是整个国家最高决策的核心也是被文官集团、中国式政治包裹的最紧的人。万历年间的国家阶段已经从吏治过渡到了政治的阶段,个别政治家的力量在体制面前闲的尤为弱小。万历少年也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在这套制度面前似乎每一件事都不能决断。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点,万历皇帝开始怠政,一个王朝也在君主的怠政中加速滑向没落的深渊。“活着的祖宗”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尚且在世的皇帝是何等的悲哀?作为那个供人膜拜的皇帝,他的无奈又怎能被“紫禁城”外的人看的清楚。

礼教千余年,杀人的“伦理道德”连皇帝也逃不掉。

世间已无张居正。

从教科书到《明朝那些事》,大家对张居正的评价都正面积极。但在黄老先生笔下的张居正虽然优秀却也是个常人。作者写出了一个有喜好、有优劣、有人味的张居正。国人有一个思维的定式:总喜欢将领导人非人化,将他们拔到一个常人不能所及的位置,使他们仅供我们瞻仰。

政治的道德化,是人治政治的必然选择。古代的中国排除了神,也没有树立理性的权威,那我们只有用对极高道德的追求和歌颂来代替对神灵、理性的膜拜和信仰。无论是对神、帝王、理性的崇拜或信仰都需要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天然的门槛,因为想要保持权威就必须有一定的神秘感。这种对于神秘感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设计,而是人们的一种选择。

生活中理应有一种高于世俗的的东西,因为人们时刻有一颗窥视却不可得的心。这种臣服并不是一种奴性,而是人类的天性。现在人们崇拜的对象只是由神变为法,有神的旨意变为公众的合意,这是一个有抽象走向具象,有随意走向既定的过程,但不可避免的是它需要保留一定的抽象性和神秘性。

借用原文的话简单的说:“繁文缛节、形式排场、伦理道德都是一种需要,在一个没有神的国家,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站出来,他是谁

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实际掌握这个国家的那群人知道有个人站在那里,而且符合要求的在那里,这样就有了一个被打造的出来的信仰。这样就有了一个可以让自己继续安心效忠的理由。”

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历史的沧桑与黄老先生的睿智。平实的语言,寥寥数句,写的是我们走不出的怪圈,也是被标以魔咒的文化烙印。

古怪的模范官僚。

如果单单从是否被历史铭记这一角度来衡量一个人,海瑞无疑是“幸福”的。无论是谁,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评价海瑞,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廉洁,没有人可以怀疑他的正直。海瑞就像一块尖锐到能刺痛他人眼睛的礁石,突兀的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强任他强,清风扶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海瑞用自己的行为来告诉读书人:孔孟之道,君子之理到底是什么!他永远不会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更算不上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但这样的人恰恰是因为他的“不合时宜,不识时务”被历史永远的记住。这样的人多了不见得是好事,可也恰恰是海瑞这类人扛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孤独的将领,那支戚家军。

历史上敢用某某家军的将领还真的不多,数得上的有:岳家军、杨家军、戚家军。威名赫赫,可惜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这个荣誉背后不仅仅是军队超人的战斗力,还是军队权力的私人化。这无疑是对皇权赤裸裸的的威胁。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将军,限于特定历史,他不能纵横疆场,也跳不出历史的“审判”。在一个不是群雄并起的时代想做一个真的名将,单单依托于皇权,怕只能空有雄心望阴山;不依

托于皇权一呼百应者,将军掌权至此!唯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想做一个“挑灯看剑”的将军,貌似只有独掌军权、黄袍加身。唐太宗、赵匡胤、朱棣无一不是如此。然而等到身为天子,战场的硝烟与鲜血也渐渐的远你而去,礼教会迅速的将你包裹到窒息。多么“可笑的现实”?借羊牯的话:“天下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对李贽的印象,停留在高中课本,文曰:“著《焚书》、《藏书》。家庭有伊斯兰背景。李贽认为理存在于生活之间。”今天看来这种评价是何等肤浅,却又这般简约明了。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将王阳明先生单独列出来写,从个人情感上来说,甚是遗憾。“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天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的话,借此略表达对阳明先生的崇敬。

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短短的几十万字,一个帝国的维系,一套秩序的命脉。叹一声,俱往矣。历史无情的将这群人带入滚滚逝去的潮流中,在浪花间泛起点点白沫。

通读全书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句“繁文缛节、形式排场、伦理道德都是一种需要,在一个没有神的国家,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站出来,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实际掌握这个国家的那群人知道有个人站在那里,而且符合要求的在那里。”这句话概括了我们千年历史中最无奈的那一部分文化。有种叫规矩的东西将每一个人都网在其中。将这句话放大来看,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太多东西、太多行为都只是一

种需要。它只是一种态度或姿态,它只是用来接受别人的目光和评价。这样的规则是好是坏?这套规则可以让一个王朝节奏缓慢的稳定的延续百年,这套秩序也扼杀了太多本来可以带来改变的契机。

黄老先生在书的开头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这应该是对这套制度最好的注脚。

一般的史学名著总会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来描述一个王朝的兴衰,或者说总喜欢从一个比较抽象宏观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但是黄老先生却从历史中的人物的入手,以代表性的人物来贯穿全文,再从这一代表性人物身上剥离出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或文化,以此来揭示我们封建社会的暗含的规则。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就写道:“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时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确实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本书深刻反思了我们的政治和国家之所以反复陷入僵化的深层原因;也反思了一个利用道德作为主要治理武器的社会最终会走向一个怎么样的结局。我们选择了人治就必然要承担人治所带来的弊端,我们也必然要承受那一整套带有太多形式色彩的规矩。

作者在书中末段总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黄老先生点出明代那个庞大的帝国王朝的症结所在,这也似乎是所有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甚至在时下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反思生活中、体制中有多少被我们忽视却左右着我们生活的规则。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去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痰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

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经学过工科,在报社工作过,当过兵,后来又在美国攻读历史。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在自......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王俊逸 10112140254《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曾经在购物网站的图书排行上看到过,那时只是一扫而过,但是当国史纲要老师要求我们看这本书时,我便确定这是......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看到了熊老师所列出的书单,首先勾起我的兴趣的便是《万历十五年》这一本书,因为我曾经看过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对于明朝的历史也是有相当的兴趣......

《万历十五年.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万历十五年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万历野获编卷十五 万历 十五年 万历野获编卷十五 万历 十五年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