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_大学逻辑学教材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十一章 逻辑基本规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学逻辑学教材”。
第四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概
述
正确的思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什么是逻辑规律?
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一般的准则。
二、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规律具有普遍性。是各种思维形式必须遵守的准则,人们在运用概念、命题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规则具有特殊性,只适用于特殊的思维形式。如定义的规则只适用于定义,划分的规则只适用于划分。规则是由规律决定的三、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列宁指出:“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着。但是客观事物又不是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任何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叫做质的规律性。正是这种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某一类事物成为某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反映在人们思维中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即一个思想反映了什么就是反映了什么。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思维的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概念,命题的自身同一,这就是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命题的前后一贯,不自相矛盾,这就是矛盾律;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之间作出明确的回答,排除中间的可能性,这就是排中律。因此,归根到底我们可以说,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
同
一
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关于同一个思维对象(概念或命题),应保持确定和同一公式:“A是A”
用数理逻辑的符号表示,即:“A→A”
公式里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自身都具有同一性。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命题的内容都要保持确定和同一,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绝不能时而是这个内容时而又是与此完全不同的内容。
例如
黑板上的白字都是用粉笔写的黑板上没有白字
所以,黑板上的字都不是用白粉笔写的。
这里的“白字”在第一个命题中是指白色的字,在第二个命题中是指错别字。其内容完全不同,因此结论是荒谬的。
二、同一律的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根据同一律的内容,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换,命题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1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所谓概念必须同一,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的内容不变,原来在某种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就应该已知按照这个意义使用这一概念,绝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的加以混淆。违反这一要求所犯的错误叫“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无意违反)
例如1 母女上街,乘上汽车,女儿问妈妈,这是谁的汽车,妈妈答:“公共汽车”女:“爷爷的汽车呀”妈又答:“不是,是公共汽车”女:“你公公不是我爷爷吗?” 例如2 小孩:“爸爸,我不会用格外造句” 爸爸:“你真蠢,这不好造,不要把字写到格外边” “偷换概念”:故意违反 例如 3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我是群众
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例如 4 甲:“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东西,是不是这样!”
乙对答:“是这样。” 甲:“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没有角了” “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括”原来具有现在没有失掉的东西。” 不能指“从来就没有的东西”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命题必须同一 所谓命题必须同一,就是说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时,人们所适用的命题,必须保持它自身的同一,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违反这一要求所犯的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1)“转移论题”,也叫离题,跑题或走题。这是指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议论离开了论题
例如:父亲外出,告诉孩子说,如果有人来问我,就说“外出未归,请进喝茶”。并把这两句话写在纸条上,放在孩子袖子里,说如果忘了就看看。第三天,这个孩子看没有人来问,就把纸条烧了。第四天,来人问:你爸爸呢?孩子看看袖口说“没了”。“什么时候没的?”“昨天已经烧了。” 这个小孩转移了论题。
(2)“偷换论题”,故意把议论的论题,改换为另外一个论题,是有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诡辩方法。
例如:甲乙丙丁四代人,乙老批评儿子不争气,儿子说,你为什么老批评我,我的父亲比你父亲强,我的儿子比你儿子强。
第三节
矛
盾
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思维对象不能作出相反的两个命题,不能自相矛盾,相反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公式:“A不是非A”如果用符号表示就是AΛA ~(AΛ~A)公式中的“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非A”表示对A的否定。“A不是非A”说的是A这个命题不是非A这个命题。A(肯定)和非A(否定)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能都是真的。
“AΛA”,说的是A和A不能同真,即如果A真,则A假,如果A真,A假。总之,“A真并且A也真”是不能成立的。在A和A之中必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就是说象下面这样两组命题,每组中都必有一个是假的。
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学英语的。矛盾关系 并非我班的所有同学都是学英语的。
我班所有同学都是学英语的我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学英语的 反对关系
三、矛盾律的要求和违反它所犯的逻辑错误
根据矛盾律的内容,矛盾律对人们的要求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应该承认他们都是真的,二者必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例1 阿凡提给别人写信时,有人偷看,阿凡提在信上写道:朋友啊,要说的话还很多,可是后边有个不知廉耻的家伙在偷看,因此我不能写了。那个人质问阿凡提,我什么时候偷看了,你为什么骂我。阿凡提说:“你没有看信,怎么知道我骂你”
例2 阿凡提的故事。毛拉告诉阿凡提,女人的话任何时候都听不得,阿说“这怎么办呢?今早我女人说要把两只肥羊送给你,现在不送了吧!”毛拉楞了半天说:“有时候可以听”。
在平时说话写文章时,稍不注意,也会出现逻辑矛盾,如: 1 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2 作业做完了,还有一点深夜,抬头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片,只有五楼上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三、正确理解矛盾律
矛盾律的正确运用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思维对象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命题。如果在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做出两个相反命题,并不构成逻辑矛盾,不能说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但是到了20世纪初,列宁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这两个论断都是真的,因为这是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提出的。
对于同一对象从不同方面揭示它的不同性质,也不会出现逻辑矛盾。例如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面性,他们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这里所说的“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是从不同方面来解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性质的。一方面,他们会吃人,所以说是真老虎,另一方面,从本质上看,他们必然要灭亡的,所以说又是纸老虎。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矛盾,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这是客观事物的矛盾。矛盾律的要求是,不许在思维和表述中自相矛盾,它并不否认客观事物中存在的矛盾。
第四节 排 中 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于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排除第三种可能。公式:“或者A或者非A”,用数理逻辑的符号表示:A∨A,A∨~A 公式中的“A”和“非A”是相互矛盾的命题,“或者A或者非A”意思是A和非A这两个命题,必然有一个是真的。因此,这个公式也可读为,或者A真,或者是非A真,二者必居其一,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
例如: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英语的 二者必有一真
并非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英语的。
二、排中律的要求及违反它所犯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提出如下逻辑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应该含糊其词,骑墙居中。违反这一逻辑要求,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对两个矛盾命题全都否定)。不置可否——对两个矛盾命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无可无不可,不明确表态。例如鲁迅的《立论》中,“我”和“老师”就分别放了这两种错误。首先,“我”提出:“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就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不遭打”,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不愿意不说谎”这样就陷入了“既不愿意谎人,也不愿意不谎人”的“模棱两可”的境地。
其次,文中的“老师”是对“我”提出的“我得怎么说呢?”这一问题时,采取了含糊其词,不置可否的做法。用“阿育!哈哈!hehe!he,hehehehe!”之类来搪塞。
三、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 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命题和反对关系的命题。排中律适用矛盾关系的命题和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例如:两人下棋,若甲说这盘棋我既赢了又输了,就违反了矛盾律,若甲说这盘棋我既没有赢也没有输,就没违反逻辑规律。要求不同。矛盾要求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肯定,二者必有一假。
矛盾律要求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肯定,二者必有一假。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二者必有一真。如:蝙蝠拜寿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律的错误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模棱两可”的错误。作用不同:矛盾律是为了保证思维的首尾一贯性,在推理中可以由真推假。排中律是为了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在推理中可以由假推真。逻辑规律补充题 1 有一天,某市一家珠宝店被盗,盗窃走一块贵重钻石,经过三个月的侦破,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人。于是,这四个人被作为重大嫌疑犯拘捕入狱。在审讯中,这四人的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作案的。钱:李就是罪犯。
孙:钱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李:我不是罪犯。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真话,请问:这案子里的罪犯是谁?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请问:这个案子里的罪犯又是谁?【提示: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角度来分析】
第十章假说第一节假说的概述一、什么是假说?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真正任务,是为了了解客观实物的规律并形成科学理论,以便为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总说明大纲编写依据:参照教育部高教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哲学专业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
公安部规划大学教材《逻辑学教程》经典教案第六章 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第六章 关系命题及其推理第一节 关系命题一、什么是关系命题?关系命题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 例:甲与乙是兄弟。武汉在郑州与长沙之间。张红和李玲是同学。二 关系......
逻辑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一、同一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须和自身保持同一。同一律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中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
一、各类用房组成 办公建筑各类房间按其功能性质分,房间的组成一般有: 1 .办公用房办公建筑室内空间的平面布局形式取决于办公楼本身的使用特点、管理体制、结构形式等,办公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