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610)_初中双语班汉语教案
汉语教案(初三双语班610)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中双语班汉语教案”。
第五课
坎儿井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3.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教学准备】
书,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
加深理解词语,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五课时
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2。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①
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③
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4。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5。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三)学习方法,学习词语(1)有些词语的解释: 运河—运,运输。
盆地——盆,盆子。盆地因地貌向盆子一样四周高中间低而得名。现代化——使……变得现代。化,表示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富饶——指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语义较重,多用于形容国家,徒弟,城市,乡村等。“富裕”指财务充足有余,多用于形容家庭,生活等。无垠——一般用于描写自然景物,为书面语。“无边”常和“无际”连用,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干涸——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用于书面语。“干枯“是多义词,多用于口语。
音信——指往来的信件和消息,一般用于人。“信息”指各种消息,使用范围广。
性命——只用于人和动物,为书面语。“生命”用于所有生物体,使用范围广。
取代——侧重排除他人或她物而占有其位置。“代替”只是“以甲换乙”,可与“互相”,“彼此”等词语搭配使用。构成——常含有“被动”的意思,“组成”则含有“主动”的意思。察看——强调为了了解情况而细看,“查看”侧重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
修建——和“建筑”都指道路等的施工,“修建”使用范围更广一些。给予——多用于抽象事物,为书面语。“给”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四)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二,三,死的词语造句。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作业】
1.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抄写词语。3.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要求,任务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掌握运用新句型。
(三)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7分钟~10 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坎儿井的水从哪儿来 ? 2.坎儿井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神话中的坎儿井和火焰山是怎么形成的? 4.在神话中,人们为什么要从地下引水?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四)串讲课文
1.第一段(1-2自然段)
叙述坎儿井的概况。(1)讲述坎儿井的位置及其作用。(2)
讲述坎儿井的结构。
(3)学习 句型:
“之所以…是因为…”
这个举行表示因果关系,先说结果,然后说原因。例如
1)新疆的瓜果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特别天的缘故。
2)我们之所以告诉你,是因为我们信任你。2.第二段(3~4自然段)
叙述了一个流传在新疆的有坎儿井的故事。
(1)天神降服了巨龙,于是出现了火焰山和吐鲁番盆地。(2)天神引来了一条河,河水滋润着大地。(3)巨龙挡住了河水,人们挖坎儿井引水。
(五)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3。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至第六自然段(4分钟~6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坎儿井为什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2)现在人们怎样灌溉土地? 3)人们是怎样对待坎儿井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一)串讲课文 第三段(5~6 自然段)
1.新的灌溉方式取代了坎儿井。
2.人们建了博物馆,并开发旅游。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作业】
(1)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第四课时
学习课文(运用)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复习旧课〗(1)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说的能力
1.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文比赛。2.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人,同学评议。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能力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坎儿井的故事,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义等。
(三)读的训练
(1)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
(2)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3. 做练习。
第五课时
做练习而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做练习部分。(10分钟-15分钟)
让学生说出简直做不了的部分,把那些疑难题跟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交际话题
1)关于坎儿井,你还知道什么?
2)新疆虽是干旱地区,但水资源比较丰富,你能给大家谈谈吗?
【作业】
1.围绕“坎儿井”写一篇短文。2.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第六课
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5.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6.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教学准备】
书,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
加深理解词语,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五课时
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31个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
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2。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①
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③
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4。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5。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三)学习方法,学习词语(1)有些词语的解释: 招牌——招,叫人来。
日历——历,记录年月日节气的书,表等。
预兆——预,预先。兆,预先表露出来的迹象。磁针——磁,磁性。针,细长像针的东西。新奇——新,新鲜。奇,特别。(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耸立——侧重表示高而突出。“矗立”侧重表示高而直。“屹立”侧重表示高而稳固,还可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可用于人。
学识——侧重人在学术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多用于书面语。“学问”可兼指系统的知识和人所掌握的知识,多用于口语。融化——多指冰,雪等固体变成水。“溶化”指将固体放在液体里溶解。“熔化”指固体因受热而变成液体。几种不同的东西混合为一体只能用“融化”。照耀——强调强光直射物体,光照面较广,常用于比喻。“照射”侧重指光线直射物体,不强调光线强度,光照面较窄。
(四)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作业】
1.熟读词语,加深理解。2.抄写词语。3.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要求,任务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掌握运用新句型。
(三)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倒数第四自然段。(11分钟~13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文字有什么作用? 2.另外一套文字是什么? 3.水手是怎么辨明方向的?
4.飞行员,鸟,蜘蛛是怎样阅读天上的信息的? 5.建筑工人怎么看待地下的石灰石? 6.森林中的大石头是怎么来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四)串讲课文
1.第一段(1-5自然段)
介绍文字用处很大,引出另一套文字——大自然的文字。
2.第二段(6~倒数第四自然段)介绍大自然的文字起到的作用。(1)介绍水手利用星座这个大自然的文字辨明方向。(2)飞行员,鸟,蜘蛛阅读天空这本大书了解情况。(3)建筑工人读懂了地下的石灰石。(4)色白林中的大石头原来是漂砾。(5)学习句型;
“像…一样”
这一句型表示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在某方面有共同之处;例如; 1)刚下了一场大雨,外面像冬天一样冷。2)小丽华的汽车像真的一样。
“不是…而是”
这一句型表示并列关系,强调肯定的方面。例如;
1)他不是不知道今天要上课,而是到医院看病去了。2)我不是看你可怜,而是真心想帮你。
(五)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3。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2.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3分钟~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才能学会达自然的文字?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一)串讲课文 第三段(6~8自然段)
讲述学习打自然的语言的方法。
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及其变化构成了大自然的文字,我们一定要学会它,用它为我们服务。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作业】
(1)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第四课时
学习课文(运用)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复习旧课〗(3)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说的能力
1.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文比赛。2.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人,同学评议。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能力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如《人与自然》,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义等。
(三)读的训练
(1)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
(2)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3. 做练习。
第五课时
做练习而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做练习部分。(10分钟-15分钟)
让学生说出简直做不了的部分,把那些疑难题跟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交际话题
3)你们知道看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表达了什么信息? 【作业】
1.围绕“自然”写一篇短文。2.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第七课
测定地震第一人— 张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科的词语,能运用常见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结合情景运用重点词语。
惩罚
标志
精通
从事
维持
缓慢
准确
观测
完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会下列句型的运用。能力目标:学会观察自然,培养一种追求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课文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文章表达的思想及写作。
二、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学习目标] 1.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说、会写、会用。2.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3.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教学过程]
(一)学习任务、要求
任务: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通过课文的学习,把不理解的词语挑出来,运用以往的方法,尽量在小组学习中解决。
(二)交流预习
本课新词语的学习,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1)读准每一个词语。
(2)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3)运用重点词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4.确实有困难,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提交全班解决。
(三)大班汇报学习
1.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情况。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疑难词语。(1)从理解汉字意义入手学习词语。(2)从词语搭配学习词语。(3)比较学习词语。(4)强化训练
回到小组,运用重点词语造句或陈述事情。
五、布置作业:内容:抄写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并用重点词造句。目的:会写会运用所学词语。
要求:能听写所有的词语。方法:批改讲评,听写。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一、检查复习,预习。
1.利用本课的词语完成卡片上的题。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听一听同学们对地震的看法。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测量地震的?(2)“浑天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张衡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4)张衡在天文学上、数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三、让学生自渎课文。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会读并理解 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方法:课上检查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学习任务、要求 1.读懂每一句话。2.掌握运用新的句型。
3.熟练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的意思。
(二)自渎课文 1.导入课文学习。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它预测出来呢?可能有许多人认为:现代人都难以预测,何况古代人呢?那么就请看东汉时期的张衡是怎样预测地震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追求科学的精神。
第一部分:
2.学生默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下列问题。1)文章的第一段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2)张衡是谁?是哪里人? 3)关于张衡你知道哪些?
(三)小结课文内容
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张衡的简介
(四)朗读课文
小组自渎;全班朗读课文比赛。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掌握课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方法:课上检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自渎课文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1.学生默读此部分,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哪些学派?张衡属于哪一派? 2)张衡发明的天文仪器能起什么作用?
3)张衡在天文学上、数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结构
举例说明张衡的发明并作用。
(三)朗读课文
自渎课文;抽读课文。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掌握课文内容 要求:能流利地读课文
方法:给老师读
第六节
课文材料的运用 [教学目标] 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训练听说写的能力。1.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2.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学习任务
1.能够听懂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故事。
2.能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学习优秀者能够自己讲内容相似的故事。
(二)学习要求
在小组中人人开口讲话,做好参加在大班比赛或表演的准备。
(三)听力训练
1.老师改编、缩写课文,以口语的方式讲给同学们听。2.学生听后回答问题。
(四)口语训练
1.每个人在小组中复述课文。
2.准备全班的知识竞赛,搜集相关的知识题。
3.举行全班知识竞赛,内容包括张衡相关知识。题目来自各小组和老师。
(五)作业 1.阅读短文
2.写一段参加知识竞赛的体会。目的: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 检查方式:提问
第八课
“魔鬼三角”之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7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论点、一瞬间、摸不着头、前往、解开、另外、众说纷纭、庞大、畏惧、现场、急剧、通常、骤然、估计、罪魁首祸、扭曲、束缚、发掘。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汉字“爆、炸、迅、氧、漩、涡、隧、葬、纭、庞、兆、惧、寂、骤、骸、魁、缚、掘”,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3、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学会真实交际,了解“魔鬼三角”之谜及其解释。
二、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预习、检查、讲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的预习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讯号:讯,消息;信息
漩涡:漩,旋转。涡,漩涡。可写作漩涡。隧道:隧,地道。
地壳:壳,坚硬的外皮。
一瞬间:瞬,眼珠一动;一眨眼。瞬间,转眼之间。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庞大:多指形体和组织方面,常含有贬义。“巨大”多指数量和规范方面。畏惧:动词,可带宾语,多用于书面。“恐惧”是形容词,“害怕”是动词,可与“畏惧”互换使用,多用于口语。
通常:侧重表面看是常见的,只用于事。“一般”还有“身份、等级不特殊”的意思,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和物。骤然:副词,用于书面。“突然”还可作形容词,较常用。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又不懂不会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3、把个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雷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的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渡河书写、使用。
2、抄写词语,用16个重点词语造句。
目的:会写会运用所学词语。
要求:能听写所有的词语。方法:批改讲评,听写。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二、检查复习,预习。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百慕大三角区海域,使无数的船只、飞机和人神秘的失踪,因而也引起了各种猜测。科学家经过考察,认为是甲烷在作怪。你相信吗?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3.百慕大三角区发生这些失踪的原因是什么? 4.甲烷是怎样产生的? 5.甲烷为什么会溶解?
6.飞机和船只发生的意外一样吗?为什么?
7.你是怎样理解“科学家犹如丈八金刚,完全摸不着头脑”这句话?
三、让学生自渎课文。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会读并理解 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方法:课上检查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8分钟~10分钟)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3.“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难?
4.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理解的? 5.这些解释让人信服吗? 6.“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叙述“魔鬼三角”出现的一系列疑难,人们对此众说纷纭。1)先讲述一些著名疑案,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科学家对疑案的种种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3)学习句型 “连…….也…….”
这一句表示对所说的事实或情况加以强调,“连”前面还可以加副词“就”以加强语气。“也”有时可以替换成“都”。如:
⑴ 他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字也(都)不认识。⑵ 他很忙,连看也(都)没看我一眼。“有的……有的…….还有的…….”
⑴ 操场上,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打排球,还有的踢毽子。⑵ 星期天,大家有的呆在宿舍,有的上了街,还有的回了家。
2、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美国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新的解释,并得到研究对的证实。
1)海底的甲烷溶解时形成的气泡上涌造成船只和飞机失踪。2)研究队对上述解释作证。
3)学习句型“一旦…….使…….” 这个句型表示条件关系,“一旦”引出一定的条件,“就”引出这种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结果,在口语中“便”可替换成“就”。例如:
⑴ 这里一旦失火,便(就)会引起更大的火灾。⑵ 小偷一旦遇到他,便(就)别想逃走。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表述的内容。
2、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三、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4分钟~5分钟)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1)海底甲烷释放时,水的密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3)失事船只和飞机为什么不发求救讯号? 4)人们为什么找不到肇事船和飞机残骸?
三、串讲课文
1、第三段(第4自然段)
描述“魔鬼三角”发生意外的经过。学习句型:“纵然……也……”
这个句型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意义与“即使……也……”相仿,一般用于书面语中。“纵然”也可以省略为“纵”。例如:
⑴ 纵然困难再大,我相信他们也能克服。⑵ 那是我们纵然想学习也没有条件啊。“除(了)……外,……也……”
该句表示排除已知,补充其他,后面常有“也”与之后应。例如: ⑴ 他除了有时打篮球外,也没什么爱好。⑵ 这件事除我之外,小李也知道。
四、归纳课文的结构
“魔鬼三角”地区曾发生多起飞机和船只失踪事件,人们众说纷纭。后来有人提出“甲烷”说,这似乎能解释疑案,也比较可信。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4.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5.熟读本段课文,做到能流利地口述文中的故事。
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能流利地读课文。
方法:给老师朗读或口述文中的故事。
第六节
课文材料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训练听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每个学生都能运用可我呢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复述课文——说的训练
1.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复术,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复述。
2.全班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代表复述得好,分别计分。
三、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训练
老师准备一个科学之谜(如课后的“海底金字塔”或“喀纳斯水怪”等),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改编,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意等。
四、读的训练
找一篇关于自然之谜的文章,让学生读,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解释。
五、小结课文学习,布置作业(5)阅读课后的短文。
(6)准备结合本课主题发言。目的: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 检查方式:提问
第七节课
练习及课外阅读
一、检查复习
叫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二、授新课
练习剩余部分(学生独立做为主)阅读理解:
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叫几名学生,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学习文中的新字词。
让学生说出简要内容和自己的体会。
三、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内容:复述课文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必须掌握课文及课后练习。
方法:课前检查。
第八节
交际练习
一、学习目标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具体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自由交际的目的。
二、交际话题
你知道什么未解之谜?给大家说说。
三、布置下一课的预习
1.重点词语:教养、差距、遵守、综合、名声、极品、瞭望、吆喝、慕名、交流、自助、生怕、喧哗、人满为患、依次、满满当当、致歉、平时、自觉、主动、失落、端详、蜂拥而至、脱口而出、沉醉、典雅、一走了之、品味、憋、浓厚、颁布、实施等。2.给类词语最好用所提示的方法学习。3.列出自学有困难的词语,说明疑难之处。
四、总结全课学习,布置作业:
写作文:围绕“……之谜”写一篇短文。或者完成练习十。目的:巩固新知识。
要求:认真完成 方法:课上检查。
第九课
欧洲到处静悄悄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46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32个常用词:教养、差距、遵守、综合、名声、极品、瞭望、吆喝、慕名、交流、自助、生怕、喧哗、人满为患、依次、满满当当、致歉、平时、自觉、主动、失落、端详、蜂拥而至、脱口而出、沉醉、典雅、一走了之、品味、憋、浓厚、颁布、实施等。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汉字“蕴、瞭、吆、慕、喧、患、罕、偌、谧、轩、昂、憋”,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3、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预习、检查、讲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的预习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底蕴:蕴:事理深奥的地方。差距:差:差别。距,距离 藏纳:纳:容纳。极品:极,最上等的。
瞭望:瞭,登高处远望吆喝:吆、喝,大声叫喊 慕名:慕,仰慕喧哗:喧,声音大。哗,吵闹
人满为患:满,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患,灾难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平时:仅用于时间,区别于特定的时间。“平常”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食物。
自觉:侧重自己有所认识和觉悟。“主动”侧重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
安谧:侧重安稳、正常和安静的状态,多用于具体环境,为书面语。“安静”侧重周围。
安稳,没有吵闹,多用于形容环境、心情或人的状态。“安宁”侧重秩序正常、心情安定,适用于社会秩序和人的心情。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又不懂不会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3、把个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雷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的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书写,用32个重点词语造句。
2、抄写词语。
目的:会写会运用所学词语。
要求:能听写所有的词语。方法:批改讲评,听写。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二、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三、检查复习,预习。
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欧洲为什么到处静悄悄?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的“静悄悄”? “静悄悄”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仔细阅读体会。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4.巴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5.巴黎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6.巴黎和英国、德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静悄悄的?
三、领读、齐读、个别朗读。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目的:会读并理解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3.学习目标
a)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c)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4.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6分钟~8分钟)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2.巴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巴黎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4.巴黎和英国、德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静悄悄的?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第1自然段)
叙述作者但巴黎后的突出感觉是安谧和宁静。1)巴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底蕴的含义。2)巴黎的繁华和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3)学习句型“不论…….不论…….” 这个句型常与“都”一起使用,表示条件关系,“不论”引出条件“都”后面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论”或“不管”。如: ⑴ 不论是谁,不论在哪里,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⑵ 不论在报纸上,也不论在电视上,现在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
2、第二段(第2~3自然段)
叙述作者在欧洲各地的感受。
1)参观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时,虽然人很多,但很安静。2)在英国和德国的许多城市,人们说话都很轻。3)学习句型
“无论是…….还是…….都…….”
这个句型与上一个句型表示的关系都是条件关系,不同的是当两个并列的条件属于同一类时,就用这个句型。例如:
⑴ 不论是你还是我,都应该遵守学校的制度。
⑵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参加了这项有意的活动。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三个自然段表述的内容。
2、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一、教学目标
继续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5.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6分钟~8分钟)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i.在法兰克福作者入住的酒店,开饭时间过了,为什么里面好像冷冷清清的?
ii.欧洲人吃饭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iii.在欧洲,人们开车是怎样通过红绿灯路口呢? iv.路人相逢是怎样的情形?
三、串讲课文
1、第三段(第4~6自然段)
叙述作者在欧洲各地的感受。
⑴法兰克福特餐厅给作者的印象。⑵欧洲人在一些公共场合的情况。⑶欧洲人过马路的情形。学习句型:
“只要……都……”
这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只要”带出一个充分条件“都”带出这个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例如:
⑴ 只要参加今天学雷锋做好事的同学,都应该受到表扬。⑵ 只要是六岁以上的儿童,都应该上学。“尽管……也……”
这个句型表示转折关系,但转折语气较轻。前一分句表示承认某种事实,后一分句表示前面的事实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和变化。⑴ 尽管我还小,也能帮父母做一点事了。⑵ 尽管我家不富裕,父母也还是让我上大学。
四、归纳课文的结构
巴黎这个繁华的都市永远是宁静的,在德国和英国的许多城市,人麽说话都很轻,在整个欧洲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相比之下,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2、熟读本段课文,做到能流利地口述文中的故事。目的:掌握课文内容。
要求:能流利地读课文。
方法:给老师朗读或口述文中的故事。
第十课
大兵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18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冻僵、棉袄、毡帽、羊绒、悬崖、摸索、拂晓、剃、驱寒、厉害、实在、吃亏、声张、警告等。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汉字“僵、袄、毡、拂、剃、驱、憨”,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3、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预习、检查、讲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的预习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冻僵:僵,肢体不能活动。棉袄:袄,有例子的上衣
羊绒:绒,人或动物身上的短而柔软的毛。冰雕:雕,雕刻。
悬崖:崖,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驱寒:驱,赶走。寒,寒冷 憨厚:憨,朴实。厚,厚道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寻找。“探索”着重指为解决问题而多方现寻求答案。
拂晓:指天快亮的时候,常用于军事行动。“黎明”指天快亮到天刚亮的时候,常用于比喻。“凌晨”指半夜后到天亮的各个时候,有时还注明具体时间。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又不懂不会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3、把个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雷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的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书写,用32个重点词语造句。
2、抄写词语。
目的:会写会运用所学词语。
要求:能听写所有的词语。方法:批改讲评,听写。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3、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4、检查复习,预习。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一位年轻的新兵把身上所有保暖的衣物送给了他人,又在暴风中与死神艰难的搏斗了数小时,最终冻死在获救的车轮下。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大兵给人的印象是什么样的?(2)大兵是怎样帮助车厢里的人?
(3)人们为什么认为大兵应该这样做?为什么大兵自己也这样认为?
(4)为什么只有大兵感觉到了不详?
(5)大病为什么没有声张,让人们来帮助他?
三、领读、齐读、个别朗读。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会读并理解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方法:课上检查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4.学习目标
a)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c)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
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5.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6分钟~8分钟)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这辆卡车为什么不开走?
2、车上有那些人?
3、车里的情况怎么样?
4、为什么说大兵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
5、大兵为什么把大衣、帽子、手套、棉袄给了别人?
6、大病为什么不买棉袄?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第1~4自然段)
叙述一辆卡车被困时车内的情景,交待时间和背景。1)交待时间和背景,突出车内的寒冷。2)注意文中是怎样描写车内的情景。
2、第二段(上)(第5~16自然段,即从“那个兵”到“使他们的冷上加冷了…….)”
叙述大兵把大衣、帽子、手套、和棉袄送给的情景。1)描写大兵的穿戴,突出大兵本来不会受冻。
2)体会大兵把大衣、帽子、手套、和棉袄送人时的想法。3)理解大兵不愿买棉袄的原因。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表述的内容。
2、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一、教学目标
继续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6.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十七至最后一自然段,即从“再后来,天就黑了”至最后(8分钟~10分钟)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i.大兵为什么不买大头鞋? ii.大兵为什么用大头鞋换半瓶酒? iii.大兵为什么为什么下了车?
iv.司机领来救援人员时,大病为什么没欢呼? v.大兵是怎样有一个人?
三、串讲课文
1、第二段(下)(第17~27自然段,即从“再后来,天就黑了”到“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⑴描写兵用大头鞋换酒的过程。
⑵体会大兵用大头鞋换半瓶酒。
2、第三段(第28~29自然段,即从“车被困在一条山路上”到最后”)叙述大兵止住了客车向悬崖边下滑,救了全车的人。
四、归纳课文的结构
一辆客车被困在山路上,车内非常寒冷,一位大兵把身上所有保暖的衣物送给了别人,还用大头鞋换酒给大家喝。为防止客车滑向悬崖,他用退垫在车轮下,最后被冻死。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住了全车人的性命。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4.熟读本段课文,做到能流利地口述。目的:掌握课文内容。
要求:能流利地读课文。
方法:给老师朗读或口述文中的故事。
第三周(1,2)课时课题:第六课 大自然的文字词语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1.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2.听写词语3.同学们,你们读了本课题目想到了什么?有了哪些疑问?关于文字你想说些 什么?请大胆......
第二课 我要画什么教学目标: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2、3、4、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 围绕话题“爱心......
第十五周1,2课时 新课题目:第十八课:人生与文凭(词语理解)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写法.2.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和讲练答疑,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
初中双语班汉语说课稿篇一:初中双语班汉语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 Part B 第二课时包括Lets learn和Let ’s do......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初中双语班汉语说课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