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高等南师大教育学_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2020-02-25 教学试卷 下载本文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南师大教育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古印度,发展于古希腊古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2、西方高等教育(1)专门性学校(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修辞学校和哲学学校(雅典))(2)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活动,3000多年前西周就出现:(1)西周大学:国学和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私学:春秋齐国(稷下学宫,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3)太学:汉朝,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4、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1)中世纪大学:同乡会和教授会两者组合是中世纪大学的雏形;(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3)中世纪大学实行的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5、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开创了研究生教育先河):学术自由(教自由和学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6、“莫利尔法案”:1862,赠地学院(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威斯康辛大学)

7、“威斯康辛思想”:确立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和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班级授课。

9、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开创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0、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学,有助于我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所从事的高等教育实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第二,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第三,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我们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第四,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成果。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 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 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 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 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扩大高

等教育机会,调整教育结构、改革高校入学制度)

 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以下几个方面:  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 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 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 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3.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 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高等教育在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改变命运)(大题):(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舒尔茨,人力资本)(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3.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造新的文化。

4.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5、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时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等学校本身发展的要求。问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你如何理解?(79)答:(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嫁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被动性,易县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作出动态调整。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1.大学生身心特殊性:

较高的智力水平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较好的品德修养 较为远大的理想

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2.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高等教育目标: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性质:主观性质、复杂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德与才的关系(道德品质与才智);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人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关系)4.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或作用

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作用

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 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5.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心与身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材质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6.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7.大学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1949~1978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1979~1982 发展能力

1983~1989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素质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2)素质的定位:素质教育是指导思想,必须贯彻教育的整个过程

(3)背景: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加突出;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是双刃剑; 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 人的发展要求知识、能力、素质、身心的和谐发展

(4)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包括所有学生的素质和学生的全面素质

(5)任务: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自然素质)

(6)重点:科学与人文(7)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8)难点:发展学生的情感 8.19世纪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0.课程:课程是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1.高校课程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2.课程划分:

普通和专业课程;选修和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显性和隐性课程

3、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指导性文件。4.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5.教材:高等学校的教材或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他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0.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1.教学过程的特点(特殊性、双边性、发展性)大题:怎么理解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1)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

(2)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3)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2.判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正确)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典型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4.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孙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学记》中总结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5.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与方法

1.班级授课制度是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其主要优点: 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 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服从于班集体的共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4.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5.有人说大学教学不像小学,不要那么讲究,你怎么看?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什么?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 6.教学方法: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7.远程授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新技术发展的结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8.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评议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为主;第二类是以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是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9.讲授法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教学方法,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10.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1.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

12.发现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而鲁纳提出的。13.程序教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14.大题: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依据教学具体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自身素养条件(5)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15.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的泛指。

16、选课制萌芽于德国,成型于美国。

17、教师的教学评估: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对教师个体工作质量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包评估要素括:教学准备程度、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是外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2.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德国洪堡

3.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大题) 科研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 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 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 科研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科研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4.简答:高校教育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5.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意义: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6.判断:科研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7.选择:高校科研管理中常见的方法:激励法、计量法、权利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1.1681年,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我国第一部法律:198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唯一一部人大会议通过的,基本法),1996《职业教育法》,1998《高等教育法》

3.教师的角色特征:传道者管理者代理人

4.大题: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或者三个基本任务、作用)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基本任务(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户学生智慧,有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 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4.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群体性

5.教学的基本任务:知识、能力、思想

6.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教学事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有强烈的成就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

7.“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决定了教师劳动有示范性。

8.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1)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2)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

(5)身心素质(身体:体质健康、耐授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绪、列强的毅力)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等)

教育学教程选择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学术性、职业倾向性的,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培养人的活动。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现象发生、发展、......

高等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要点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中世纪(12 世纪)著......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基本知识

教育学基本知识:1、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以用“高”( 层次高)与“专” (专业教育)两个字概括。2、陆懋元:1984年,《高等教育学》,是我国......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之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组织结果和制......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填空题来源:青年人(Qnr.Cn) 2010-9-13 12:17:54【青年人: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教材购买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学专......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南师大教育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南师大教育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教师 教育学 资格考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教师 教育学 资格考试
[教学试卷]相关推荐
[教学试卷]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