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第1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龚远莉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作者,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品读课文。
(二)走进圆明园。在品读课文之前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圆明园及世界上的一些名胜古迹。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思考:著名作家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 对圆明园:对圆明园极尽赞美
对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愤怒谴责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读1—4段,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明作者对圆明园赞美之情的句子进行品味。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是世界奇迹;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2、读课文剩下的部分,仿照上文的品味方法,自选最能表明作者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的句子进行品味。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综合两组品味内容,得出结论:
作者正是以圆明园的伟大来衬托、揭露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五)探究情怀:
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情感和性格特征: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六)拓展延伸:感受战争的灾难。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
(七)作业:
自选角度,以“,我想对你说”为话题构思说话。
参考角度:
①圆明园,我想对你说 ②英法联军,我想对你说 ③雨果先生,我想对你说 ④巴特勒上尉,我想对你说 ⑤清政府,我想对你说 ⑥战争,我想对你说 ⑦中国,我想对你说 学生在以上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的设计,通过与雨果、圆明园的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八)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教学反思:
第2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的语言。教学内容:
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色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劫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雨果。生看多媒体展示。2.学习词语。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2、合作探究 :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3、重点研读。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雨果讽刺侵略者一直贯穿5-10段的始终,有代表性的句子有: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骨气。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运用事实加以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心态。“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7、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三.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四、作业:
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
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第3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1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
第4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的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从教材内容看,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揭露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再现了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和同情,表现出作者超人的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从教材的地位作用看,本课是战争题材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铭记历史的屈辱,奋发图强。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人类及整个世界。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书信书写格式,体会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2.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深入了解历史培养爱国主
第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张晓雯 学校 孟庄镇初级中学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 课 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 型 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课标描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读: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会说出本文主题及雨果博大的胸怀;能找出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本节相关的学科知识为:学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的写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阅读书信体文章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增强爱国情感。要达到这些目的,我采用的方法是:由课本前的插图导入,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
二、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教科书汉语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
第6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导学方案
任课老师:张霞 2011年9月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品味文章具有想像力、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3、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Ⅰ.复读教材
导入
由圆明园引出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圆明园吗?谁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呢?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