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第1篇: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行走语文路
凤山小学郑海燕
春光烂漫,我们带着对语文的敬意,带着对语言的感动,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走进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的会场。一份久违的感觉在心底涌动,四天来课堂上名师名家的精彩,学生思维的灵动,总使我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回味。一句话: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是语文与生命的结缘,绽放着生命的活力。
一、大道无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很多课上,我们看到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做笔记的习惯。王崧舟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轻言细语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勾,画,写,画哪些句子,写在哪个位置,还作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像王老师这样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学习时事半功倍,终身受益。好习惯成就一生,正是这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又如,在朗读指导中,名师们选择的是“感悟式”朗读,追求的是个性化朗读。他们要求学生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和感觉来朗读。让学生在对内容的理解感悟中朗读,走入文本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不同情境中,在不断的角色置换中反反复复地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学生的朗读变得声情并茂,所有的人都在那一刻真正感悟到“与象共舞”的和谐与快乐,感受到了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
二、板书彰显个性,体现语文的灵性。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板书的内容就是故事中儿子和爸爸的两句话:“这是我爸爸,叫焦尼”“这是我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是很平常朴素而简单的两句话,但窦老师以这两句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明白了:简单的表达同样可以带给人丰富的感动。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她执教的《我爸爸》,这是一年级的绘本,简单的语言理解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爸爸并进行儿童话的创作,孩子们一幅幅稚嫩的画面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同样是感受父爱,同样是绘本教学,窦老师对文本的诠释让我懂得了该怎样去解读绘本,该怎样去教学语文。在此之前,我以为绘本只是低年级孩子的读物,由画面带动的新鲜感,让他们喜欢语文。今
1天,窦老师让我明白了绘本读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画面,不仅仅是简短文字的组合,它是语文和生命的结缘。课堂上窦老师把焦尼他对五个人说的同一句话:“这是我爸爸,叫焦尼”。这句简单的话,经过不厌烦的点拨,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挚爱,自信,坚定,激动,自豪,骄傲。从爸爸五个简单的动作“举 牵 拖 搂 盯”中,学生读出了深沉的父爱:我的眼里只有你。
每一个画面上的小细节都在向读者透露出生命的灵动,如《我的爸爸叫焦尼》中车站里挂钟告诉我们焦尼与父亲相聚的时间是那么短暂,焦尼脖子上的围巾颜色是他父亲和母亲身上围巾颜色的结合,书中画面的形状由方至圆,透露出作家与画家的美好祝愿。读到这里,我有些担心那些坐在课堂里的单亲孩子,但接下来让我顾虑全消。窦老师引导孩子们明白焦尼即使与父亲短暂的相聚却充满幸福感,即使与父亲分别后有些失落,但是相信小小年纪的他长大后会明白和理解大人的想法。这就是最简单的语言传递着最丰富的感动。
是啊,绘本没有年级与年龄的界限,但他需要读者有一颗语文的心,有着对母语的感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知道自己是教母语的,是教人学母语的,更是用母语教人的,就这样我们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三、大师无极,扎实字词不落根。
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的同课异构创造了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在全国级的公开课上,王老师尝试着根据不同的课堂价值取向对同一篇课文进行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这种敢于实践,勇于超越的精神让人深深折服。大师们有思想,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课堂上,王老师在让学生读完课题后,就抽认五个词语,然后要求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王老师巧妙地用填空的方式检测了学生对本课词语的掌握情况,一方面避免了枯燥的解释词语意思,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环境中能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平常的公开课上,上第二课时老师一般不会在字词复习上花很多的时间,害怕挤掉了后面精彩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但这些名师们却在全国级的公开课上显得从从容容,特别重视字词的检测和落实。是啊,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学习,字词都是根本。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谢“千课万人”,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初春的江南,而是整个春天!坚持对语文的敬意和感动,用理性的双手,牵着我们的感觉走,相信我们会在语文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第2篇:《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千课万人》听课感想
1968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国的事件。美国内华达州一个三岁的小孩告诉母亲,她认识了英文字母“o”,这位母亲很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她告诉妈妈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以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等圆形的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26个英文字母之后,女儿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想象的翅膀,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
孩子什么时候认识“o”可以讨论的,但关注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故事阐释出这样的道理:教育过程中,所有施教者始终不应忘记,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即人的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高。
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曾经困扰过我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我更不明白每节的数学课后我们除了知识外,究竟能够在心底给孩子们植下些什么,是不是每节课都能真正的做到坚持,这些对孩子的长远发展究竟好在哪里。但这次的杭州的新常态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匆忙地追赶功利的脚步中丢掉了教育的本真。知识与能力相比,能力更重要,它决定着一个人解决问题的速度,能力与习惯相比,习惯更重要,它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超越知识的素养,才是教育的根本。
拿本次听课中“华应龙老师所执教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这节课来举个例子,他打开了一种全新的常态课堂局面,它让生活与我们来了一个零距离的接触,它让我们感觉到数学竟然可以离我们这样近,数学竟然可以这样美,数学竟然这样有用,就像坐在我旁边的尹老师所说的一样,如果长期在这样的老师的熏陶下,就算孩子上到了初中,上到了高中,数学在他们的心里绝对不会是害怕的,而应该是最美的。
华老师的课是这样设计的:在课的开始,华老师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关于阅兵中的步军方阵的一段视频,问:“孩子们,今年的阅兵你们看过了吗?”这个毋庸置疑,孩子们一定是回答看过了,就算是我们的孩子们,对于这么一个隆重的典礼,他们依然也是看过的。但华老师接下来的设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第一个环节他是引用这次阅兵徒步方队中三个新亮点来引入的,他的命名为“51透露出军机”。这三个亮点分别是:一是每个英模部队方队掌7面抗战时期功勋荣誉旗;二是增加了20名将军领队,都是现职军职领导干部;三是三军仪仗派出51名女仪仗队员首次参加受阅。提问:“看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孩子们畅所欲言,最后把问题聚焦在了:“为什么会偏偏只选51名女仪仗队员呢?为什么不是双数呢?在孩子们的探讨与质疑中,华老师借助报纸中的.一个算式,仪仗队员是这样安排的:17×12+3来提示了谜底,相信大家此时已经看明白了这个算式的意思,仪仗队员必须是17的倍数。至于为什么每排要安排17名队员,华老师也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此时,孩子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精确地数学才能带来美的享受。原来我们的数学是这么地有用,有了数学,这个世界才变得这么地美好。
第二个环节:分秒不误,毫厘不差。
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这些飞机是怎么起飞的?整个阅兵式的执行要做到“分秒不误,毫厘不差”。
之后,出示问题:三军仪仗队之后,是10个人数一样多的英模方队。要计算一个英模方队通过检阅的时间是多少秒,需要哪些数据?
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汇报。此时出示:旗手脚尖到领队脚尖6米,领队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0.9米,脚长0.3米,你能计算出“狼牙山五壮士英模方队通过检阅需要多少秒吗?
当然后面还紧随其后,出示了士兵一分钟112节拍,一步75厘米,检阅长度总长96米,这样的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单对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特别特别地重要,可是重要的是,在它的背后带给孩子们的东西。孩子们会感慨:哇,数学真的离我们很近,原来这么巨大的阅兵式上也存在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真的感觉到数学不只是利用于平常的柴米油盐,在很多大型的事情上根本离不开数学,有了数学,很多的事情才会变得很美,真正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普洛克拉斯所说的那句话: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这种数学美和有用的渗透性教育是用多少种知识也换不来的呀!
当然,华老师在接下来还设计了“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士兵们在平常训练等一系列的活动。他用他的这节课深深地向我们阐述了知识背后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性。新课标中的“四能“在他的这节课得到了深深的体现。用他的话说:“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我们所有的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他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这里代表的是数)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有多爱你。
最后,让我也用一段话来结束我本次的汇报:数学之美无处不在,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是美丽的;孩子们一个个奇妙的答问,是美丽的;孩子们为寻求答案而冥思若想,是美丽的;孩子们因一道道道题目被攻克而欢呼雀跃,是美丽的;甚至当孩子们犯下一个个错误时,也是美丽的。但美丽不是单向的,它是一种心灵之音的真情传递,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上,除了知识以外,我们又能给孩子们留下了些什么。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思想盛宴,这场盛宴的起点是由我们来完成的,我们的教学又将为孩子们后面的人生之路铺垫些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这将是我们以后更加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3篇:千课万人感想
千课万人学习感悟--余娟
“西湖美景四月天,春雨如酒醉心田。”带着对江南好景的无限憧憬和对新知的无限渴望,我和同事们汇入“千课万人”的求知激流,相约在杭州西湖体育馆,本次“千课万人”活动的规格很高,小语界的大师们纷纷出场,各显神通,用全新的教学观念,精巧的课程构思,精妙的课堂语言,把一节节的语文课上的妙趣横生、语文味十足。
在这里王崧舟老师浅浅低语讲述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知道如何表达;钱文忠教授假话全不说,发自内心的讲述了学习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必定含有痛苦的成分;余秋雨先生多年不出来座谈,却亲临千课万人的现场,将中国文化的大框架娓娓道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他浓郁的文学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方素珍老师把我们带进了儿童绘本的天地,在我们内心播撒下阅读的种子;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把我们带到了经典文学的殿堂,让我们对经典教学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戴建荣老师字字珠玑,颗颗洒落,如跳动的音符,和着他美妙的经典吟诵,回味无穷。一首《泊船瓜洲》
第4篇:千课万人听课随想
相遇千课万人享受学导课堂
泽国二小王晓
千课万人汇聚了全国各省的特级教师,如窦桂梅、金明东„„也汇集了各流派的语文教学,如“厚重、大气、精致、灵动”的浙派风格„„此次杭州之行相遇了这“千载难逢”的精彩,有两个关键词来形容:
第一个关键词:享受
享受了名家的风采,享受了智慧的光芒,享受了精妙地引导,享受了有效地追问,享受了学习带给学生的魅力,也享受了学生的纯真、灵动,更享受了课堂的婉转细腻、酣畅淋漓,甚至是摄人心魄的震撼„„
这次享了,也受了。才想起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在一切教育结束后还留下的,这才是教育。”同样,去听课,接受职业培训,我也走进了被教育的范畴。可是以前来过的千课万人,因觉名家、行家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很经典,不能错漏,所以用尽了全力记录。记得最夸张的是每天写完一支笔油。却错过了抬头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错过了教者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微妙的脸部表情。这样只是一味地拼了命地记。只是机械地当了一只录影机、打字机。由于夹带着这样的匆忙,反而忘记了这吸收和反思„„
如今对着这精彩轻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