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第1篇:三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三课时,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表内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余数这个概念,从教材来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它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发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求商,要用竖式算。并且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样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节课选用合理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是分到不能再分以后余下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数字、图像、语言及数形结合等方式多方位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设计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从而来发现规律,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的活动,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试商,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分橡皮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正确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盒橡皮、课本、笔、练习纸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观察法、猜测法、操作和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比较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猜一猜)
(1)猜一猜。出示:各位同学好各位同学好……
(2)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猜一猜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然后教师逐一作出回答,学生共同进行验证,发现老师说的很对,学生很惊奇。
(3)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奥秘,想知道是什么吗?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能破解这个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分一分)
(1)有6盒橡皮,数量不等(15、16、17、18、19、20块),每个小组各一盒橡皮。
(2)小组合作:把你的哪一盒橡皮平均分给每一个同学,该怎么分?有剩余吗?并在小组里交流分的过程。
(3)合作把你们分的过程用图表示出来,并说出是怎么分的。
(4)各小组轮流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并说一说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所说的,教师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分配有余,这就是数学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列一列)
(1)根据你所分的过程,能不能试着列出横式和竖式,学生试列,教师进行点拔。
(2)评价所列的式子,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每个数各代表什么?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组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17下面写几?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3)指导列和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横式结果的写法17÷4=4……l怎样读这几个算式呢?
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4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4)说一说你的试商方法?(用乘法口决来试商)
(5)对学生所列情况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列法。
四、教师引领,知识内华(算一算)
(1)教师出示例题2。
23÷5=4……3
(2)不用分,根据你刚才的经验,你能直接列出以下几个算式吗?
分别有21、22、23、24、25块橡皮,平均分给5人,每人可分几块,还余下几块呢?
(3)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的,为什么?教师出示结果。
(4)观察这些算式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5=3(块)
16÷5=3(块)……1(块)
17÷5=3(块)……2(块)
18÷5=3(块)……3(块)
19÷5=3(块)……4(块)
20÷5=4(块)
21÷5=4(块)……1(块)
22÷5=4(块)……2(块)
23÷5=4(块)……3(块)
24÷5=4(块)……4(块)
25÷5=5(块)
发现:除数是5,余数是1、2、3、4,余数比除数小。
(5)教师反问:“余数可以等于或大于除数吗”?学生举例说出理由。
强调: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五、综合实践,学以致用(练一练)
(1)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判断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4)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字是什么吗?)
六、畅谈收获,回归生活(说一说)
(1)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3÷5=4……3
在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2篇: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三课时,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表内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余数这个概念,从教材来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它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发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求商,要用竖式算。并且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样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节课选用合理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是分到不能再分以后余下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数字、图像、语言及数形结合等方式多方位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设计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从而来发现规律,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的活动,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试商,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分橡皮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正确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盒橡皮、课本、笔、练习纸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观察法、猜测法、操作和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猜一猜)
(1)猜一猜.出示:各位同学好各位同学好„„
(2)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猜一猜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然后教师逐一作出回答,学生共同进行验证,发现老师说的很对,学生很惊奇。
(3)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奥秘,想知道是什么吗?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能破解这个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分一分)
(1)有6盒橡皮,数量不等(15、16、17、18、19、20块),每个小组各一盒橡皮。
(2)小组合作:把你的哪一盒橡皮平均分给每一个同学,该怎么分?有剩余吗?并在小组里交流分的过程。
(3)合作把你们分的过程用图表示出来,并说出是怎么分的。
(4)各小组轮流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并说一说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所说的,教师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分配有余,这就是数学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列一列)
(1)根据你所分的过程,能不能试着列出横式和竖式,学生试列,教师进行点拔。
(2)评价所列的式子,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每个数各代表什么? 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组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17下面写几?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3)指导列和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横式结果的写法17÷4=4„„l怎样读这几个算式呢?
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4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4)说一说你的试商方法?(用乘法口决来试商)
(5)对学生所列情况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列法.四、教师引领,知识内华(算一算)
(1)教师出示例题2.23÷5=4„„3
(2)不用分,根据你刚才的经验,你能直接列出以下几个算式吗?
分别有
21、22、23、24、25块橡皮,平均分给5人,每人可分几块,还余下几块呢?
(3)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的,为什么?教师出示结果。
(4)观察这些算式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5=3(块)
16÷5=3(块)„„1(块)
17÷5=3(块)„„2(块)
18÷5=3(块)„„3(块)
19÷5=3(块)„„4(块)
20÷5=4(块)
21÷5=4(块)„„1(块)
22÷5=4(块)„„2(块)
23÷5=4(块)„„3(块)
24÷5=4(块)„„4(块)
25÷5=5(块)
发现: 除数是5,余数是
1、2、3、4,余数比除数小。
(5)教师反问:“余数可以等于或大于除数吗”?学生举例说出理由。
强调: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五、综合实践,学以致用(练一练)
(1)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判断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4)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字是什么吗?)
六、畅谈收获,回归生活(说一说)
(1)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板书设计 :
有余数的除法
23÷5=4„„3
在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3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
第4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横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了解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当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各能摆几个?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除法,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①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