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三备《黄鹤楼送别》_黄鹤楼送别3稿
思想交锋三备《黄鹤楼送别》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黄鹤楼送别3稿”。
思想交锋,三备《黄鹤楼送别》
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宋歌
一备:一眼望尽水流处,道不明,是离愁
《黄鹤楼送别》是小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情,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感情。
披文以入情,初读这篇文章时,我就被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所吸引。简单明了的35个字,就概括出了整首诗的主题背景。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晚春的三月正是武汉樱花盛开的季节,江畔浪涛汹涌,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千古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滔滔的江水滚滚东流,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着孟浩然的一叶扁舟顺水而下,离别的愁绪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个“尽”字足矣说明诗人李白驻足远望之久,用情之深,所以李白是一位非常“重情”又“惜情”的人。
李白与孟浩然彼此相见恨晚,互相都欣赏对方的才气。虽然短暂的相聚又不得不马上面对分离,堂堂七尺男儿,只有以目相送,以情相送,以诗相赠。题眼“尽”字便囊括了诗人心中无数的情谊。这才叫真性情,这才叫真文学,生活触动并点燃了诗人的感情,一首首旷世佳作应韵而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离别是“踏歌相送”。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种离别是“折柳借酒相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种离别是“挥泪相送”。
十年之后的开元二十八年春,公元740年,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过后不久,孟浩然即旧疾复发去世,这一首诗,成了李白写给孟浩然的千古绝唱。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目送着白帆随着江风渐行渐远,消失在天的尽头。任何话语都无法消除内心的那份畅然若失与不舍之情,目之所及,凝视着小舟良久。这是一个普通的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普通的离别的场景。但在李白的笔下简单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语道破那份沉重而牵肠的感受,这便是诗仙与普通的人的区别,让我们从简单的一个“尽”字里,再次感觉到了诗仙的风格!一篇好文章总是让我千回百转地思考,总是我在课堂中蒙生出许多的“点子”。十几本书或者是网上千万份的资料中不断的去粗取精,才能成为四十分钟课堂主阵地的“精粮”。教语文真难!难在挑选与构思。教语文真趣!趣在沉浸其间,怡然自得。
二备: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当第一次备课的初步雏形已经在内心中构建时,我又从《一代文豪天上谪仙》中寻找关于诗仙李白的进一步了解。李白三岁那年,父亲李客看到自家院中葱翠的草木,诗兴大发,随口吟诵:“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的母亲也是个出口成章的大才女,听了丈夫的诗句,也马上随口回应:“火烧叶林红霞落。”话音刚落,夫妻俩相视一笑。年幼的李白也呤出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白从小就受家人的影响,才气澎湃,豪情万丈。他少年随胡人外公一起生活在辽阔的草原,自小善于骑马、打猎,喜欢饮酒、做诗,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文武双全少年剑客”。
交朋好友是李白人生中快哉大事!好朋友孟浩然从黄鹤楼登船,离开武汉前往扬州,他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朋友离开山东去长安,分别之际,李白一直目送他远去,“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李白送好友王昌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赠与好友元丹丘“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赠于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哭纪臾时曾云“纪臾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对李白有知遇之恩的贺知章去世之后,他曾经去绍兴贺家老家,睹物思人,“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他乡客舍,乡愁顿起,夜不能安,于是披衣起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分明看到了李白双眸包含的深情。而在宴会上,面对山珍海味,李白忽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安徽敬亭山,李白在那里独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次照镜子,又看见两鬓角斑白,“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登上金陵凤凰台,观景怀古,归结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读着这些诗句,谁能不感觉到李白无法排遣的迷茫、惆怅呢?在他与友人的情谊中,无不透露出自己在仕途中坎坷的遭遇,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遗憾!
于是,我又重新翻看那些名人曾对李白的评价,更加感受到他光辉的一生——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美国驻成都领事馆文化领事何博司:李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凡是受过教育的美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美国最重要的诗人埃兹拉庞德也受到了李白优美诗句的感染。
台湾学者陈大洛:李白的诗歌深入民间,深入台湾基层,而且他写的诗歌朗诵起来铿锵有力,也可以说在台湾家喻户晓,人们都在背诵着李白的诗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人们说唐朝的诗歌是以直抒胸臆,无所拘束自称。那么唐诗里边嗓门最大的诗人就是李白。
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一向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但是像李白那样,生前就引起轰动的,恐怕并不多见。李白他的人格、热情和才华,以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我们平淡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李白的诗,突然间显出来光彩。在诸多熠熠生辉的文学典籍中,关于李白的评论,有如苍茫夜空中的繁星,让我难以取舍。到底我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是“文包诗”特殊文学体裁的借文学诗,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直观体会古诗?是将李白一生的短暂而辉煌的简介做为最后的课文提升与拓展,还是将他饮酒吟诗、重情重义的复现?无数个想法都在脑海中翻转与回放,我无从取舍,一时间,如同坠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无法脱身,又无法寻到曾经来时的路。
几番思量之后,痛定思痛,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我又第二次设计出如下的教学设计,并将之实践于课堂。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作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
师:“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送别时,多半充满了幽幽的愁丝与牵肠挂肚的不舍。因为交通的不便,此番离别,不知又会在何时相见。今天,让我们在烟花三月,登上黄鹤楼,共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四个学习目标:
复现一个场景;理解一首古诗;感悟一番心境;欣赏一份才情
一、复现一个场景
师:因为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的体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字音,请得流利。
师:抽测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烟雾迷蒙、誉满天下、按捺不住、脍炙人口”)并且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二自然段中体会出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从三自然段中体会李白与孟浩然“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感情。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板书{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二、理解一首古诗
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去,到达)
故人 / 西辞 / 黄鹤楼,烟花 / 三月 / 下扬州。孤帆 / 远影 / 碧空尽,唯见 / 长江 / 天际流。
师:要把这篇文章学好,就要借助文包诗,仔细体会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根据前文的内容,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解释。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老朋友 辞:告别、离别 下:去、到 广陵:即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唯:只)
三、感悟一番心境 师:诗句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是什么样的三月?一个怎样的春天?(烟花)出示烟花江南三月的图片,感受那份迷蒙柳絮飘飞的诗情画意
师: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于是,名楼送名士去名地,浪漫的诗人李白,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不觉胸中涌出诗意,一挥而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板书浪漫诗人)
师:诗中的题眼是指什么?(“尽”字表现出李白一直目送小舟行至天边,表明了二人彼此间情谊的笃厚)
师: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比李白大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师:也许,李白此时正驻立江边,长久地凝神故友远去的背景,打着节拍,晃动着头低沉地呤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也许,李白此时端起了一杯清酒,慢慢地让辛辣的酒缓缓地流入肺腑,激情地脱口而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也许,李白充满了对仕途对再次与故人重逢的美好憧憬,深情地叹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欣赏一份才情
师:是啊,李白的内心纵有千言万语,都是在“以目相送”,同时也是在“以情相送”。
出示另外送别的诗句: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歌相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酒相送
师:极度的夸张与超凡的想象在李白的诗句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正是如此,他的上千首诗歌才被后人一直吟诵与传唱。
出示资料: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怎样从凡人脱胎换骨,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炼才变成诗仙的呢?我们课后推荐大家阅读更多的关于诗仙李白的故事!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附板书: 以目相送 诗人 以情相送 诗仙 以歌相送 以酒相送
三备: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当我以为,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备了又备,字字珠矶,已经力透纸背,阅览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典故,又翻阅了大量李白此时的人生历练以及所有关于李白撰写的送别的诗句后,第二次备课的教学设计已经是凝聚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与思考。可是,当我站到学生的面前,当我激情燃烧着“演译”了这份教学设计后,才发现,最大的失败在于——以“师”为主!败笔在于满堂课都赋予了老师太多的精彩,而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地笼罩于老师的光环里。我一时间沉闷着,心如同遭遇了一次重创,久久无法平静。
当语文课标改革的大旗久立于我们沃土的上空时,当“以生为本”的口号如同阵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填满了所有一线老师的心扉,可是,在我长久的“坐井观天”的教学里,它还仅仅就是那么单薄的一句口号。于是,这次在课堂中实践第二次备课的教学设计,才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挫败,什么叫深刻的烙印。
感谢前辈学者成尚荣先生为我的这种懵懂与尴尬找到了光明:“暂不定义蕴藏着很大的可能性,未完成性实质上是一种生成性和发展性。”读书是孕育思想的暖房,我应该把时间与发问的机会还给学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一切的思想都是诗”,教师的行动永远比玄思更重要。于是,在挫败中,我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逐层地修改,变“牵引”为学生“主动”,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首诗词牵出来的,不是李白与孟浩然离别时的幽幽别情,不是默默的忧伤,而应该是寄托着李白羡慕孟浩然去繁华杨州及第的那份美好祝愿,同时,也希望朋友在仕途中能够大展鸿图,自己有朝一日,能与朋友在朝堂中为皇帝孝忠,为百姓造福。于是,在重新的审视与思量中,我的第三次备课又这样诞生了。教学过程:
师导入: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离开四川不久,比李白大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文中描写的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此时正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今天,让我们登上黄鹤楼,共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理解“按捺不住”的含意,找出“誉满天下、脍炙人口”的近义词,强调“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忘写。)
2、课件出示四个学习目标:
复现一个场景;理解一首古诗;感悟一番心境;欣赏一份才情
(一)、复现一个场景
师:因为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的体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师:抽测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从课文的二自然段中体会出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另外找出与“仰望”、“远眺”相关的关于“看”的其他的词语,让学生用“一会……一会”练习造句。从三自然段中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李白与孟浩然“话别”时彼此尊重、敬仰又难舍难分的感情。师:从第三自然段的哪一个尊称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夫子”与“您”)
学生利用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预设学生的回答2:在李白的朋友中,和他心心相印的应首推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于公元689年,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
预设学生的回答3:孟浩然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当时襄阳的刺史是韩朝宗,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常好,李白成名前,曾到襄阳游玩,并由孟浩然向韩朝宗举荐.李白本人也曾写过>,自我举荐.”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预设学生的回答4:十年之后的开元二十八年春,公元740年,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过后不久,孟浩然即旧疾复发去世,这一首诗,成了李白写给孟浩然的千古绝唱.师:由学生加上动作,用自己的语言演译第三自然段“话别”时的情景。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板书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二、理解一首古诗
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去,到达)
故人 / 西辞 / 黄鹤楼,烟花 / 三月 / 下扬州。孤帆 / 远影 / 碧空尽,唯见 / 长江 / 天际流。
师:要把这篇文章学好,就要借助文包诗,仔细体会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根据前文的内容,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解释。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老朋友 辞:告别、离别 下:去、到 广陵:即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唯:只)
三、感悟一番心境
师:诗句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是什么样的三月?一个怎样的春天?(烟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烟花三月”的理解
课件出示烟花江南三月的图片,再次感受那份烟雨迷蒙、柳絮飘飞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借助感悟再读第四自然段。师:诗中的题眼是指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尽”字表现出李白一直目送小舟行至天边,表明了二人彼此间情谊的笃厚。还可以换成什么字?(没、远、末、蓝、消)体会诗人李白用字的准确,意境之幽远,是常人无法替代的。
师:也许,李白此时正驻立江边,长久地凝神故友远去的背景,打着节拍,晃动着头低沉地呤诵(学生齐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也许,李白此时端起了一杯清酒,慢慢地让辛辣的酒缓缓地流入肺腑,激情地脱口而出(学生齐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也许,李白充满了对仕途对再次与故人重逢的美好憧憬,深情地叹道(学生齐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欣赏一份才情 师:是啊,李白的内心纵有千言万语,都是在“以目相送”,同时也是在“以情相送”。
出示另外送别的诗句: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歌相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酒相送
师:极度的夸张与超凡的想象在李白的诗句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正是如此,他的上千首诗歌才被后人一直吟诵与传唱。谁还能背诵出关于李白千古传诵的诗句? 预设学生回答: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油天姥吟留别》
课件出示: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怎样从凡人脱胎换骨,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炼才变成诗仙的呢?我们课后推荐大家阅读更多的关于诗仙李白的故事!
《黄鹤楼送别》教学过程课前:话送别,吐真情。(背景音乐古筝曲《送别》)1、同学们,自古以来,送别都是一个伤感的话题,你们经历过或者见过送别的场面吗? (过度:1、当时你的心里的滋味怎......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别一、古诗导入。3分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1、2两个自然段,初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黄鹤楼送别,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