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六组整组教学案例_四年级语文第六组教案
五上第六组整组教学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年级语文第六组教案”。
五上六组父母之爱整组主题教学案例
廊坊市香河县城内第一小学杨静华
单元概述: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和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着力于颂扬父爱、母爱的崇高与无私。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则体现了在生存竞争如此残酷的现代社会,父母立足于孩子的未来,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和独立能力。口语交际和习作则是让学生在交际和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回顾·拓展中强调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来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意蕴。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受父母真情,培养一颗感恩之心。
设计理念:利用教材编排的特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链接点,利用概念图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归纳,以人为本,改革教学方法与策略,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 28 个生字,会写 25 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读懂课文,体会父母之爱。
5、感受父母之爱,受到爱的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真心真情回馈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
2、从不同角度体会父母之爱,受到爱的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第1课时)
(一)、激情入境,引出主题
1、欣赏图画,从女孩幸福的表情和母亲慈祥的笑容中,你体会到什么?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所感悟到的父爱与母爱是什么?
3、小结:同学们从身边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正像一位诗人所说的“世间有一种爱,可以平平凡凡,却无微不至”。我们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长大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组课文。
(二)、读导语,明确主题和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打开书92页,出声的朗读单元导语,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读。
师:同学们,单元导读语是本单元内容总的提示,读懂了它,你就会对本单元的学习心中有数,大家谁来谈谈这段话给了你哪些信息呢?
2.学生自读概括。师相机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板书:父母之爱
(三)、明确单元学习材料,完成概念图。
1、生迅速浏览本组内容,明确学习材料: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
2、根据自读提示,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学生可按课件图完成,也可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1)课文自学提示:
我喜欢读的课文是,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感受到。
(2)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分别概括出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3、全班交流,展示概念图。
(四)、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出示温馨提示:
1、编排课本剧。
2、听歌《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父亲》。
3、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肖铃《母亲的“存折”》。
二、阅读理解,探究体验。(第2——4课时)
第一模块:《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父与子》(第2课时)
(一)、听故事:《拐弯处的回头》。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感受。
(二)、重点切入,感受父亲深深的爱。
学生自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圈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概念图上。先自学,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三)、比较阅读,体会异同。
1、父亲形象的不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表现的是大难来临时伟大的父亲形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表现的是在生活平凡的小事中的那种严爱。
2、描写方法的不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运用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
3、相同点:
两位父亲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子之情。
4、拓展阅读《父与子》。
学生课下自读《父与子》,体会另一种父爱。
第二模块:《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第3课时)
1、刚才,大家感受到了父爱的平凡与伟大,下面再来看看小巴迪的这篇文章,读后,也许你会对母爱有更深的理解。
2、交流: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子中感悟母亲对巴迪的爱。
4.交流:说说母亲这样评价的理由。
5、引导从母亲的评价中感受父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6、再来读读《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也许你对母爱会有更深的了解。师生共同研读,填写概念图,升华对“母爱”的理解。
7、对《学会看病》这位母亲的做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8、小结:其实,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这些细节中感受他们深沉而无言的爱。
第三模块:学会理解父母之爱,懂得感恩(第4课时)
1.巴迪的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人,那么,若干年后,巴迪有没有认识到父亲的爱呢?实际上,小巴迪对于父母的爱有了许多深刻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化作许多哲理性的语言,写在文章最后几段。让我们自由读读这几段。
2.你觉得他理解父亲的爱了吗?从哪些句子中读懂的?
3.比较句子,感受对爱的理解需要过程的。
4.学会感恩。欣赏冰心的小诗:纸船——寄母亲
我们也可以用几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音乐响起,课件出示: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三、畅谈父母之爱,用我手写我心。(第5——7课时)
口语交际(第5课时)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
2、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1、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2、小组交流,形成观点。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作指导(第6课时)
(一)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习作讲评(第7课时)
1、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2、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3、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四、整理回顾,读写结合。(第8课时)
1、检测词语,日积月累的语句。
2、交流表格,回顾课例、课外读物以及自己的习作中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好处。
3、运用其中的任一种描写方法描写班内的一名同学,写好后,请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咱们班的谁。
4、全班交流学生作品。
五、成果展示,异彩纷呈。(第9课时)
(一)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课下组织引导同学们分别从六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成果展示
1、手抄板展示组。
2、读后感展示组。
3、课本剧展示组。
4、自创小诗展示组。
5、课文朗诵展示组。
6、课外阅读展示组。
案例描述:
《别忽视角落里的那抹阳光》
在执教《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整合教学结束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学会看病》中这位母亲的做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吗?学生立即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生:我赞成这位母亲的做法,她让孩子学会独立看病。
生: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她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生:我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应该自己学会独立,我赞成这位母亲的做法。
„„
孩子们对文中的母亲都持认同的观点,正当我觉得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广袤而深远的母爱时,却看到了角落里一双举起又落下,落下又举起的小手,原来是平时最不爱回答问题的刘桓,“难得他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就给他一次机会,”我心里想。“刘桓,你来说说。”只见他怯生生的站了起来,用不太洪亮的声音说:“老师,我觉得这位母亲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没有错,但让一个孩子在生病的情况下自己去看病,就过于残忍了。她可以从生活中的其他小事去锻炼孩子,也是一样的。”就在我不知如何评价他的回答时,孩子们早已掌声雷动。那掌声似乎是在鼓励刘桓,更表达了他们对此种观点的认同。我也加入他们掌声的行列。
分析:
以上教学片段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的回答不违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片段中,孩子们的掌声已经水到渠成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此时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有时,角落里的那抹阳光也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千万别忽视角落里的那抹阳光。
六上第六组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2......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六上第六组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
四年级下五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案例何黄甫小学万海英第一部分:单元导读部分 明确单元主题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本组教材 是围绕“生命”这......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单元课时安排19.山茶花 2课时 20.微笑着面对一切 2课时 21.一次著名的冲刺 2课时 古诗诵读《望天门山》 1课时 语文乐园(七) 5课时总课时 12课时教学内容:《19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