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心得体会_学陶心得
学陶心得体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学陶心得”。
在生活中真教、实学
建设中心小学
王海炎
作为一名新教师来说,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在阅读过《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后,有两个方面对我启发很大。
(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的“行是知之始”一篇中,陶行知先生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小孩子“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佛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看似简单的生活道理,把它放在我们的教育上的时候便是深刻有效的教育思想。
在文中陶行知先生还对“墨辨”中的亲知、闻知、说知作了解释说明:亲知是亲身得来的,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角度来说,亲知是最根本的知识,闻知和说知只有在亲知的基础上才能被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用陆游的诗句来作个不太恰当的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通过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思想的体现。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形成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不要直接把结论交给学生。虽然教学生经历过程很麻烦,可是只有经历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单纯的记忆知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初闻“教学做合一”感觉很难理解,在细读了“教学做合一”一文后对“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有了一些认识。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进行教和学的根本,也是教和学的中心。在进行一些活动的时候,你让别人学你会的,这时候你便是先生,你的教是真教;当你要向别人学业你不会的,这时候你便是学生,你的学是实学。在学样教育中,教师要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学生则要在做的过程中学。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上的一堂数学课,对于分数通分内容的教学。单纯的针对书本的内容学生交流讨论是不是真的合适了,用“行是知之始”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来看是否还有更好的教学方法?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学陶心得体会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先知道的陶行知先生,是那个奖励了打架小学生三块糖果的与众不同的校长,于是便利用放假在家的空闲,研读了《陶行知文集》。真是不看不知道......
学陶师陶心得体会杨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即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代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先要学会做人, 大家对下面一段......
学陶、研陶推进二期课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我们有幸从事于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通过参加这期学习班,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
(一)“爱满天下”的精神。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之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学陶随想古代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不能以夏雨雨人,吾必穷矣。”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