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灰雀(教案)_5灰雀课时教案
5灰雀(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5灰雀课时教案”。
5灰雀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富有深义的语句。3.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教育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1.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诚实的表现。
1.搜集列宁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列宁的图片,播放关于列宁的视频,简介列宁及其相关故事。2.列宁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他不但善良、和蔼可亲,而且还非常喜爱小动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灰雀》讲的就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
3.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灰雀是什么样的?课文围绕灰雀主要写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发生的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快打开课本,揭开这个谜团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郊外 散步 胸脯 面包渣 或者 不敢 可惜 低头 诚实 4.特别注意以下字形难点: 或:右边一撇不要去掉。
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诚实”的“诚”是“讠”旁。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竖,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5.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书写文中12个生字,每个字各写一个,看谁写得漂亮。
6.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7.走近列宁。
列宁(1870~1924)全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创建人。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了十月
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溢血去世,终年54岁。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析。
自由读第1、2自然段,出示灰雀的图片。
1.出示句子: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1)这句话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人物、背景。)
(2)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句话为下文引出故事作了铺垫,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2.看图感受灰雀的可爱,画出文中描写灰雀可爱的句子。(1)交流各自从哪些词感受到灰雀的可爱。
(如“粉红”“深红”“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等感受灰雀的样子可爱,活泼欢快,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结合书上插图,从灰雀所处的环境来感受灰雀的可爱。(严寒的冬天,万物凋零,高大的白桦树枝头就是灰雀的舞台,他们尽情歌唱,来回跳动,给这个公园带来了活力。)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读中感悟灰雀的欢快可爱,激发孩子们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推己及人,充分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这样的灰雀,是谁的最爱?
出示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1)从“每次„„都„„经常„„仰望„„”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2)结合上文,理解“每次”的具体含义。(“他每天到公园散步。”也就是他天天都来看这些灰雀。)
(3)列宁太喜欢灰雀了,当我们喜欢一样东西时也是这样,我每次经过玩具店,都会——(学生接);我每次看到游乐场的过山车,都会——(学生接)。
(4)当我们深深地喜欢一样东西时,常常会这样做。谁来带着自身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列宁对灰雀无比喜爱之情。)
4.第2自然段中,你能体会到列宁怎样的心情?
(从“找遍了”“没有找到”感受列宁的担心、焦急、失望„„)结合上文,列宁在养病,病中的列宁“找遍”了树林,想象一下他在每一棵树下,仰望寻找„„在每一棵树下,低头寻觅„„结合文中的语句和发挥适当的想象,体味列宁担心、焦急、失望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万忙之中不忘记去关心身边的一只小鸟,这不正是他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表现吗?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看到了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同时我们也得知有一天,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四处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它,它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升华感情。
(一)自由读文第3~10自然段,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体会心理。1.出示第一次对话。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
(1)联系上文,角色体验,读出列宁的担忧和焦虑。
(2)结合生活体验,体会省略号的用法,读出孩子说话时吞吞吐吐的语气。(3)引导感悟:小男孩的回答,让列宁听出了他什么样的心声?(愧疚,知错,善良。)
2.第一次对话,列宁听出了名堂,“找”到了灰雀在哪儿,他是怎么成功找回灰雀的呢?指名分角色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3.出示第二次对话。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牵挂与担心。这句话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情感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4.出示第三次对话。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1)从列宁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列宁表面是在自言自语,实际上是想通过表达自己对灰雀的喜爱、担心、惋惜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引导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2)男孩连用两个“会飞回来的”强调了什么?(强调了小男孩改正错误的坚定决心。)
(3)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朗读时抓住“一定”,从中读出肯定的语气,体会男孩放回灰雀的决心。)
5.出示第四次对话。“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列宁的话表明了他的喜出望外,而他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一定会飞回来”说明男孩改正错误的决心。)
6.练读对话,体会人物心理。
(二)研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
1.鸟儿重回大自然,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这时列宁的心情怎样呢?(喜悦)
2.然而更让列宁高兴的是什么呢?(小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3.此时此刻,这个在树下低着头的男孩,心情很复杂。谈谈他的心理。(他仍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
4.灰雀又回来了,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男孩的喜爱。)
三、句段解读,拓展理解。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解读:这句是男孩支吾着说的,他想:不能说我看见了,要不列宁会追问灰雀的下落,那样会露馅的。
2.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解读:这句话含蓄地告诉我们:列宁已经明白了这几天灰雀到哪里去了(是
被小男孩捉回家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自然会想到男孩说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于是心里就明白了一切。
3.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解读:这句话体现出了列宁对知错就改的男孩的喜爱。男孩是诚实的,列宁想保护男孩的自尊心。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
4.列宁爱灰雀,男孩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1)分组讨论此话题,引导学生说话。
(2)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作总结。(引导学生认识爱的真谛,爱不是占有,而是爱惜,对事物怀有的一种真挚感情。)
5.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进行对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1)老师扮列宁、学生扮小男孩进行朗读。
(2)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吞吞吐吐——想说不敢说——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四、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需要批评,更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理解的微笑。这种提醒、微笑,让我们有了自省的机会;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被爱护的温暖;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美好。
学习了《灰雀》使我们为列宁爱灰雀之情所感动。在郊外养病的列宁被那三只灰雀吸引,仰望灰雀,倾听它们的歌声,欣赏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给鸟儿带吃的,关注鸟儿,是列宁对鸟儿的爱。男孩也爱灰雀,但他捉回灰雀,束缚了鸟儿的自由,这样的爱不是鸟儿需要的。教学中,重点借助文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感悟列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的巧妙、呵护善良天真男孩心意的可贵。教学此类文章,应教导学生诚实,知错改错。值得引起老师思考的是:当孩子犯错时,是否都能有效地教导孩子心甘情愿的及时改错?从列宁的言行中大家可以用心体会教育的最佳方式。
《灰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灰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灰雀》 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名人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名人故事。2、指读、齐读课题3、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课文围绕灰雀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板书......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悟,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区、散步”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丁小夏[设计意图]1、让学生充分地接触课文、阅读课文;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复杂情感,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为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语气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