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第1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陈利斌 执教教师:陈利斌
【教学目标】
1、学会并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
2、建立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常见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通过对特殊导体(如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打湿的木头等)的认识,强化安全用电意识。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会并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教学难点】
1、学生需要通过归纳、概括,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认识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湿木头等这些特殊导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获得了一些关于电的知识。在这一课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能通过的物质,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 检测记录表。【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是容易导电的,外面的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
二、引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都有哪些。(板: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1对所带物体进行预测.师:我们桌面上都有一大堆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我们先进行预测(全班做手势,教师记录)
2.师:到底你们的预测正不正确呢,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阅读第二段话,并注意观察图中那位同学的做法。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个演示,比如这根钉子,你认为它容易导电吗? 好,那我们进行检测(师演示)
三、学生实验
1.师:谁能说说刚才老师是怎样检测钉子的?
生:把电路检测器的接头接到钉子的两端,发现灯泡亮了,就说明钉子导电。2.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2.在检测前先预测物体能不能导电。3.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注意要重复实验。
4.要认真及时地记录检测结果,合理分析后说说自己的发现。5.不能用电池以外的电源接入物体。
师:实验步骤大致是这样,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出示,生齐读)师:第一步,你认为有必要做吗?为什么?
生1:有必要,如果这个电路检测器是坏的,那实验就不准了,所以要先接通电路,看看灯泡是否亮,亮了就说明检测器是可以用的。
师:你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真棒!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前必须对检测器进行检测。那么检测的时候检测一次就行了吗,干嘛还那么浪费时间,检测那么多次?
(全班悄然无声)
师:比如说我检测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它不亮,第二次亮了,那我们能说它是容易导电的还是不容易导电的了吗?
生:不能,肯定有一次操作是有误的,所以还要再检测,如果亮的多就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师:你的想法真好!对,科学就是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现第一第二次的检测结果不同时,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直到检测出来为止。
1.师:现在你会做了吗?好,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6种你最想研究的物体进行检测,开始。
2.(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组,发现有的组已经检测完。)
师:如果你们小组已经测完了6种,还可以测其你身边的其他物体。
四、汇报实验结果
1.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几个小组汇报)
2.通过这几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发现有些小组认为剪刀是容易导电的,有些认为是不容易导电的,那我们请这两个小组上来做实验。(生演示)
3.师:谁来说说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塑料部分,所以灯泡不亮;而第二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铁的部分,灯泡亮了。
师:还有疑问吗?我们掌声谢谢他们。
1.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容易导电的物体有(师随生答板:硬币、钥匙),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有(橡皮、纸片、塑料)
2.师:像硬币、钥匙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把他叫做(板:导体),像橡皮、塑料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板:绝缘体),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把这两句话画下来。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导体和绝缘体各有哪些特点? 生:导体是铁做的,绝缘体是不是铁做的4.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而另一些物品,如塑料尺、橡皮、干木棒是绝缘体。
过渡:
师:水是金属吗?
生:不是。
师:它是不是导体呢? 生:是 生:不是
五、检验不同液体的导电性
1.师:到底是不是呢?老师这有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盐水,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检测。(师实验演示)
师:我们先检测电路检测器,灯泡亮了,可以检测了。好,先来检测这杯盐水,灯泡亮了吗?(亮了),再检测一次,(亮了),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同理检测纯净水。
2.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有的水容易导电,有的水不容易导电,在我们生活中,纯净的水是不容易导电的,而不纯净的水是容易导电的,大自然中的水,一般都是容易导电的。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找找看我们教室周围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六、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刚才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一些知识,现在大家翻开书35页开始看书,并思考书上的问题。(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他们各有什么作用)学生看书。找学生回答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
生:胶布。胶布裹在赤裸的电线上,电流不能流向别的导电物体,避免形成短路,甚至发生用电器的损坏乃至发生人身事故。
生: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生: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实验材料和生活中的工具,我们来看看。
闸刀开关、生:闸刀。闸刀内金属片是导电物体,其他的部件都是不导电的物体。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推上去,电流形成通路,用电器开始工作;反之,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拉下来,电流断开,用电器停止工作。小灯座。
插座,里面的线是金属,也就是导体,外壳是绝缘体 3.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和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师:大家一起来一些寻找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生1:电风扇是导体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是铁做的 生2:窗帘是绝缘体
生3:挂屏幕的那根链子是导体,因为它是铁做的 师:你的眼睛真雪亮!生4:人是导体
师:哎呀,老师不得不佩服你,敢于大胆的猜想,你有未来科学家的潜质。这个问题我们等下再来研究。
生5:桌子是绝缘体 生6:防盗网是导体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能够学以致用,一下子从我们教室找出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那刚才有同学说人是导体,到底是不是呢?
七、师实验,推测人是导体
1.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这是一支电笔,是电工用来检测用电器是否带电的,注意看,如果老师这样拿着电笔插进这个插座,是不能检测出插座是否带电的,如果老师用手指按住电笔顶端的金属片,你会发现(电笔里面的小电珠亮了),插座是带电的。这也就证明电路连通了。
师:是谁接通了电路? 生:老师
师:对,通过老师这个人体接通了电路,让电笔的电珠发光,这个实验间接证明了人是导体。
过渡:因为人是导体,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用电器和电工具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组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物投影),像这些物体,他们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师举起插座),插座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生1:插座的里面是导体,用于通电的,外面是绝缘体,防止触电的。师:真棒!导线?
生2:导线里面的铜丝是导体,外面的塑料是绝缘体。师:对,像这个螺丝刀、钳子等这些都是一样的八、用电安全教育
过渡: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导体是让电流通过,而绝缘体是阻止电流通过,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用电才是安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小组讨论这些做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湿衣物晾在电线上,水是容易导电的,容易与人及地面形成通路,损坏电网,伤及人的身体。
生: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风筝容易碰到高压线,形成危险。
生:湿布插灯泡,灯泡发热遇水会爆炸,人体与灯泡内的导线形成通路,引发危险。师:在生活中,许多容易引发用电危险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看看教材P35页“小心触电“的标志。大家注意,你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看到了这样的标志,一定要远离这种地方,以免发生触电危险。
师:请5个同学判断5幅图片,并说为什么?
过渡:我们懂得了怎样安全用电,但万一我们触电了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触电及急救的短片,生观看。
九、全课总结
1.设问: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和应用,还知道在生活中应该注意用电安全。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十、练习:
1.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橡皮是否导电时,要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观察灯泡是否发光。.................................................................()2.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导体。..............................()3.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的保护这些绝缘....()4.电线外面用塑料包裹,是因为塑料是绝缘体。()5.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它们。.........................................()课后思考:救人方法对不对?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给学生检测的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当然也存在如下的不足:一是在应用拓展方面的教学中对学生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偏少,二是因为怕时间不够在教学中让学生检测的物品偏少,原来准备20种,结果减少到15种。
第2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保定市实验小学 孙宁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教学重点:检测区分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家都帮爸爸妈妈干活吗?
那我来检查一下,看是不是真的帮家长干活。
如果爸爸在家正在修理电器,需要你帮忙拿一个钳子,你会拿给爸爸那个呢?(你个有保护胶皮,一个没有。)
2、师:你为什么会给爸爸拿这把呢?
(有胶皮的不会导电)
我们今天来了解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师:那橡皮是否容易导电呢? 生:
师:利用手中的材料,怎样证明橡皮是否导电?
2、师: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生:(上来演示。)
3、师问: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如有不同意见请几个同学发言)
4、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大屏幕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一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另一边。)
5、师:谁来说说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生:把橡皮从一边拿出来,检测完后要放到另一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生:连续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时间。
6、出示记录表。
三、检测物品
1、师: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几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
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这几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师: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生:好了。
师: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师:第三,老师没有给大家提供太多的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等。
师: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生:好!
师:请取出材料,我们开始吧!
4、小组领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较花费时间。因此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可以促其抓紧时间展开实验。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设计意图: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导体的共性。师: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生:金属。
2、找找教室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3、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4、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
流到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第3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执教者:郭刚
第三单元《电和磁》密切联系生活,生活中用到电与磁的知识很多,而本单元第二课《导体和绝缘体》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课简电路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材进一步让学生检验盐水的导电性能,用验电球检验人体的导电性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导电的。最后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进行辨析,分析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不是导体,从而更好地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安全用电。总之本部分的知识应该以学生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的快乐的学到知识。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上升一个层次,已经具备实验操作及分析结果的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再加上通过前一课学生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学生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即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体,而绝缘体是电
第4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白鱼湾中心学校曹庆福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能利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对物体进行科学的检测,并能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检测区分6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塑料、橡皮、铜线、一角硬币、钉子、布条、电路检测器)数量×8 教师:白板课件、插头、电路检测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黑板上出示由电源,小灯泡、导线组成的电路)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看来大家很有信心来学习这节科学课,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同学们,黑板上有一位朋友默默地给我们带来光明,你们能发现它吗:(生:能)
师:这就是之前我们所认识的最简单的电路。那你能告诉老师,这个电路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生:这个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和导线组成的。)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小灯泡为什么能亮起来呢?(生:因为
第5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长春市双阳区五星小学:李海艳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准备材料:电路检测器、橡皮、小刀、纸板、铝丝、钥匙、塑料片、泡沫、毛线、五角硬币、橡皮筋、木条、石块、陶瓷片、铁丝、回形针、毛皮、一角硬币、铜丝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2.生:喜欢。
3.师:老师也喜欢玩具,尤其是电动玩具,老师特别喜欢。但是,在玩的
第6篇:《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同时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因此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在科学活动的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渗透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
